第8屆中國(泰興)銀杏節系列文化活動之全民閱讀“錦繡泰興”競讀活動
“錦繡泰興”競讀活動,由泰興市全民閱讀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組織專家發掘整理提煉關于泰興優秀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知識競答題100題,在“泰興網”和《泰興日報》發布,號召全體泰興市民認真閱讀,踴躍競答。競答規則: 1.本次競答活動在“泰興網”上進行,參與者須填寫本人姓名、手機號,參與評獎; 2.《泰興日報》將于活動結束后公布答案; 3.主辦方將于10月底組織評獎及頒獎活動。 4.請將您的答案,通過郵件的方式發送給我們,我們的郵箱是yxj@taixing.cn,郵件中請注明您的姓名和手機號碼,以便參與評獎活動。 1.泰興故地為《禹貢》所載揚州之域。曾為吳楚文化發祥地。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泰興故地為海陵縣之濟川鎮。后海陵縣升為泰州,析濟川鎮置泰興縣,時間是 。 2.泰興建縣后,治所幾度遷移。北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河伯為祟,洪濤浸漫,濟川坍于江,縣治移至柴墟。靖康之亂,柴墟連遭金兵三次劫難,縣城毀壞殆盡,遂于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遷縣治于 。 3.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第二次侵犯柴墟,民團首領嚴起利用水網地形,率領守城軍民打響柴墟保衛戰并取得勝利。嚴起受到朝廷褒獎,詔授“ ”、“ ”。 4.南宋建炎四年(1130),岳飛為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領管泰興,奉命率兵抗金。因泰州無險可守,退保柴墟。岳飛利用南壩橋有利地形,誘敵自投羅網,然后各個擊破,殲敵七千余人,史稱“ ”。 5.自隋唐開科舉取士之先河,至清末廢科舉興新學止,千百年來,泰興學子刻苦讀書,借助這一平臺,踏上仕途的多如繁星。如吏部尚書 、刑部、戶部尚書 、兵部尚書 等,位高權重,砥柱中流,皆一代之名臣。 6.潘及甫,字憲臣,北宋慶歷二年進士,系泰興歷史上從政第一人,被后世譽為“ ”,其一門兩代八進士,可謂千古傳奇。 7.顧昕,又名忻,泰興縣永豐里(今黃橋)人,生于唐末,卒于宋初。因其事母至孝,人們都尊稱他為顧孝子。他是 ,事跡載《宋史》“列傳·孝義”篇。 8.南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 任泰興知縣。他處事機敏,善于斷案,深受百姓愛戴。有一次他審訊殺人大案,犯人詭辯說:曾在神前祈禱,刀跳三跳故殺三人,這是神的指示不能違犯。他當場斥責其言行荒謬,下令拆毀妖廟,將兇犯斬首示眾。他破案的故事廣為流傳,載入《 》的計有三則,至今還讓人們津津樂道。 9.劉宰治縣主張教化在先,刑威在后。當時泰興農業落后,西鄉受水澇困擾,東鄉高沙土瘠田薄,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不高。為了改變“農功不興,豐收無望,而豐收無望,民風日下”的惡性循環,劉宰撰寫《 》,親自到農村宣講,采取賞罰并用的措施,誘導、鼓勵人們發展生產。 10.尤袤是南宋初期的著名詩人,他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并稱為“ ”。尤袤的二首成名作《 》和《 》均寫于泰興。他的詩作記錄了社稷百姓民生的艱難,字里行間彰顯出悲天憫人的情懷,其心系百姓的高風亮節,正是不死的詩魂。 11.泰興學宮又稱 ,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元末毀于兵燹。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時任泰興知縣 重建,經歷明清兩朝的完善,最終形成廟制完美,形態獨特,內涵豐富,寓意深遠的建筑群落。 12.泰興學宮內建有名宦、鄉賢二祠,東側是名宦祠,祭祀在泰興作出過貢獻的非泰興籍的官員,其中有尤袤、岳飛、 、 、 、朱篪、張鏡心、張行澍、黃連、寇文禧。西側是鄉賢祠,祭祀泰興籍的賢人,如顧昕、茅誧、 、 、 、何棠、張羽惠、季寓庸、張茂枝、張蕃枝、陸鳳彩、張丕揚。 13.朱昶,字明通,一字子溟,號雪江。朱昶秉性謹嚴持重,治學十分認真,是一個有名氣的文人。洪武四年夏,朱昶被任用為本縣教諭,為家鄉培養造就了不少人材。洪武二十四年,朱昶被推薦參加廷試,朱元璋賜宴褒獎,任為秦王府紀善,不久又升任秦王府長史。晚年醉心家鄉美景,寫成《 》。 14.翟善,字敬甫,泰興縣城人。明洪武二十一年入選國子監,授吏部文選司主事,后轉任員外郎、吏部侍郎、吏部尚書,為百官之長。皇帝讓工部為翟善在家鄉營造府第,翟善懇切辭謝說:“家鄉地狹,同宗親屬又多,而且臣在職沒有什么政績,那里敢花費國家的錢財呢?”皇帝稱贊他:“ !” 15.茅誧(1349—1402),字大方,泰興縣城人。少負奇節,明洪武三年,被地方舉薦到朝廷,授泰興訓導,后升淮南學官。任滿進京,被提升為秦王府長史。茅誧為秦王府長史時,明太祖曾用董仲舒輔佐江都王的典故勉勵他。為明其心志,茅誧在自家堂上掛上“希董堂”的匾額。侍講學士方孝孺向與茅誧友善,意氣相許,特地為其撰寫《 》。 16.張羽(1467—1536),字鳳舉,號東田。泰興縣城人。明弘治九年進士。官至河南左布政使。著有《 》二卷,其文學水平得到世人的充分肯定,是泰興唯一收進《 》的文集。 17.張羽惠(1478—1555),字鵠舉,號南溪,明武宗正德九年進士,官至兵部郎中,與其伯兄張羽、仲兄張翀號稱 。 18.明嘉靖三十八年,倭寇犯境,王良率兵向東進發,與倭寇中途相遇。王良鼓勵自己的兒子應征說,這是我父子立功的時候,決不能因敵眾我寡而三心二意,猶疑不前!他帶領應征和其他將士勇猛向前,拼死殺敵,擊斃倭寇十余人,擊傷者不計其數。終因兵力懸殊,寡不敵眾,應征、王良先后戰死。后人于黃橋鎮建 ,紀念為國捐軀的抗倭英雄。 19.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泰興建成形制獨特的城池,其外城河如巨龜,內城河如靈蛇,仙鶴灣風光帶如鶴立龜背,號稱“ ”。 20.明萬歷二十年(1592),為官清廉的舒曰敬得罪了吏部官員,被免去知縣職務。舒曰敬去官后“貧不能行”,只好將自己的腰帶解下來換成盤纏。見此情景,泰興老百姓“哭聲震市”,暗地里湊錢把腰帶贖回,并專門建了一座“ ”紀念他。舒曰敬的遭遇引起焦竑的共鳴,狀元公欣然命筆,寫下了《 》這一傳頌后世的名篇。 21.朱一馮(1572—1646),字非二,一字明京,別號澹叟。泰興縣城人。萬歷二十六年進士。萬歷四十七年正月,朱一馮升任福建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僉事。正逢荷蘭人占據澎湖島,不時騷擾閩中閩南。朱一馮力主渡海直搗敵巢。此役中,朱一馮親自駕小船出入驚濤,督率將士奮勇殺敵,焚毀多艘荷蘭人的巨艦,斃傷俘獲敵人不計其數,被朝廷表彰為 。 22.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何鏷出任德興縣知縣。何鏷審案十分精明,不為奸刁巨滑的老吏蒙蔽,佐助他的六曹只能奉行文書,不敢從當事人身上弄一文錢,不少吏員見無利可圖便紛紛開溜。于是民間很快流傳頌揚何鏷的民謠:“ ”。 23.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泰興知縣陳繼疇拆縣署通明樓,于縣城東南城墻上改建 ,蘊含與文廟的學宮輝映,文運比翼而飛之意。閣分上下兩層,高百尺,萬瓦參差,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煞是壯觀。因登閣可見長江,俗稱望江樓,為古時游覽勝地。 24.封源潔,字一清,號益齋,泰興人。明嘉靖十年歲貢,入太學,任河陰知縣。由于賦役編派不均,加之胥吏從中舞弊,人民受害已久,逃亡過半。封源潔到任后,詢問百姓疾苦,剔蠹除奸,平均賦稅,減免差役,于是外逃者紛紛返鄉復業,百年積害迅速革除。時鄭州所屬六縣同有此弊,州官仰慕他廉潔賢能,令他 。封源潔每到一縣,發奸摘伏,興利除弊,人民稱便。 25.何璇(1517—1552),字德齋,號豐里。泰興黃橋鎮人。明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次年春,出任浙江山陰(今紹興)縣令。何璇對待善良百姓“ ”,對待邪惡之輩“ ”。一些吏卒依仗自己在官府做事而作威作福,欺詐勒索良民,何璇明查暗訪,一旦發現有劣跡者,嚴懲不貸。對社會上為非作歹之徒,嚴加打擊,更不手軟。 26.李承式,字敬甫,號見衡,明嘉靖三十五年進士,官至福建布政使。李承式居官英敏,史書上稱其“素知兵”。在長期的軍事斗爭中,李承式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了自成一體的軍事理論,所著《 》頗受歷代兵家首肯。 27.明嘉靖四十五年,泰興“滄桑屢易,地瘠民貧,田賦不均”。泰興知縣 發現了這一弊端,“親行畎畝,畫疆制匡,以五等定則,仿古戶役法,諸徭悉均之田,著為令”。于是,“邑人稱快”,建許公祠紀念,并將當日丈量土地的木制“準則”,用作祠堂的門檻。 28.何南金(1561—1609),字許卿,號麗泉,泰興縣黃橋鎮人,明萬歷三十五年進士。擅長于律詩,其風格沉郁悲壯,為杜甫派。著有《悲華館詩草》等作品傳世。與泰州儲瓘、泰興張京元同為“ ”。 29.張鏡心(1590—1656),字孝仲,號湛虛,明天啟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天啟四年張鏡心任泰興知縣。蒞泰后,張鏡心興修水利,抑制豪強,為遭受冤屈的平民百姓平反昭雪,不到一年,泰興“ ”。這一年,泰興發生大饑荒,百姓無力交納賦稅,張鏡心拿出自己的俸祿,“代民輸漕額三千石”,受到泰興百姓的擁戴。 30.清順治年間 筑嘉樹園于鼓樓東路北側(今泰興中學處)。園內有宋朝鄉賢孫益手植桂樹一棵,大十圍,根株蟠曲,蓊郁蒼翠,故其園取名“嘉樹”。園中環境幽雅,景色秀美,文人雅士常會聚于此,留下了眾多詠頌嘉樹園的詩歌。嘉樹園是泰興園林文化中的一顆明珠,有“ ”之美譽。 31.清順治十二年(1655)秋,清廷準備到揚州選購美女,以充后宮。季開生立即寫成《 》,請皇上收回成命。皇帝大怒,下詔嚴厲斥責季開生誣蔑朝廷,對其施以杖刑,流放尚陽堡。季開生仁民愛國,冒死直諫,使江淮百姓免受了一場災難。“江南三布衣”之一的名士姜宸英盛贊他為“ ”。 32.季寓庸(1590—1673),字因是,天啟二年進士,先后任余姚、臨海、濟源、祥符(今河南開封)等縣知縣,官至吏部主事。解官回鄉后,季寓庸經營鹽業,獲利巨大,曾耗資十萬購買收藏書畫古籍,一代名跡《 》、《 》均為其收藏。 33.季振宜,字詵兮,號滄葦, 。季振宜曾將所藏宋版書編錄成《延令宋版書目》(又名《季滄葦書目》),后由校勘家黃丕烈刻印傳世。由于季振宜對藏書的記載準確,被后人尊稱為“ ”。 34.季振宜集前人所錄,依時代分置,以宋版諸書及各善本參校字句,依新舊唐書、南唐、五代史、詩話小說輯成作者傳略,反復校訂、廣事補遺,最后成《 》共717卷160冊,收入1859位作者的42931首詩。后來,以此為底本的校補卷被康熙皇帝御定為《 》。 35.張玉履(1646-1728),字履上,號松峰,泰興縣城人。清康熙十八年進士。張玉履兩次擔任順天考官,保和殿大學士鄂爾泰、文華殿大學士蔣延錫均出自其門下。后鄂爾泰督揚州,拜見恩師時,張玉履要求他“ , ,不受請托,以求仰答君父”。 36.王令樹(1651—1720),字樹人,別字桐孫,泰興縣城人。清康熙十八年進士。康熙四十五年會試,王令樹奉命監卷。有人反映色克圖曾于考試期間私入考場,康熙震怒,將此事交刑部嚴查。王令樹兩次上書,說明情況,使色克圖免于處分。康熙感其樸誠,在太和殿賜書“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給予褒獎。后來,王令樹將自己的詩集命名為《 》。 37.張丕揚(1653—1721),字北溟,又字伯鷹,號木田。張丕揚為清初著名詩人,有《 》八卷傳世。號稱“領袖詩壇”的王士禎看到張丕揚的詩,“賞嘆不止”,給予很高的評價,稱“其詞之清和純粹,獨步一時”(《木田詩鈔》序)。 38.張兆璠,字奐玙,號瑟若,自幼飽讀兵書,研習經史。乾隆十三年秋,清廷舉行戊辰科武舉會試。張兆璠策論思路清晰,立論高遠,說理透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 。 39.陳啟文,字煥周,號虹江,泰興縣城人。清乾隆五十四年選貢,廷試第一,授工部七品官。在工部任內,一件公事涉及工、戶兩部,戶部咨文,并未答允。時總理戶部者為和坤,盛勢正炙,無人敢與抗爭。陳啟文只身到戶部大堂請求重辦,和坤十分驚訝,稱贊道:別部一個七品小官,敢與我抗爭,此人 !立即更改前議,重新審理。 40.《 》是一部章回體說唱本,講述一個姐妹易嫁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會宦海浮沉、世態炎涼的社會現實,歌頌了賢淑女的善良,批判了負心人的丑惡,是一部很有警策意義的“勸世文”,其作者是乾隆六十年(1795)進士,“詩備諸家,文兼百體”的 。 41.張京元是我國明代著名的 ,他的代表作《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以簡遠洗練自然蕭散而富有詩情畫意的筆墨描繪了西湖的美景,把作者的性靈與西湖的山水融為一體,情思與天籟高度統一,使山光水色具有了人的靈性。鄭超宗評價他的作品“幅短而神遙,墨希而旨永”。 42.陳潮(1801-1835),字宗海,又字東之,泰興霞幕圩(今泰興市曲霞鎮)人。陳潮是享譽藝壇的 。其生平簡歷收錄于香港書譜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的《 》,是我市歷代書家中唯一當得起這一殊榮的書法家。 43.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十一年春,泰興連遭水災,廣大農民衣食無著。為求生計,公推各鄉地保為代表,要求黃橋地主開倉救濟,而黃橋地主丁大椿毫不動情,連知縣李震至黃橋相勸,也遭拒絕,引起災民激憤。雁嶺尹正純手執芭蕉扇作旗號,率領大批饑民涌到米巷搶了丁大椿的幾十個糧倉,扒毀丁大椿的家。此后,泰興民間曾有描述此事的手抄說唱本《 》流傳。 44.清道光二十八年,刑部侍郎 請喪假回家。第二年夏,泰興發大水,引發饑荒。他倡議賑災,親自到富家勸捐,富家拿出錢糧,他總是長跪說:“我替數十萬災民謝謝啦!”大家被他的誠意感動,一個多月共捐錢十九萬余緡,購買米谷。他又核戶計口,用小船分發災民,從而做到了“餼不唐捐,境無道殣。” 45.道光三十年(1850),知縣 修筑北自廟灣、南至王家港(今天星橋)江堤,長8000余丈,高1丈,寬5尺,基寬3丈,人稱 ,以志其功。 46.朱銘盤(1852~1893),字俶僩,原字日新,號曼君,江蘇泰興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著有《 》,集中收錄光緒十年致袁世凱函手稿,在這份長達萬言的信中,朱銘盤指出袁世凱的種種張皇跋扈共十三項,“直斥其非”,與之絕交,足見其識人有先見之明。 47.何萱冬穿一裘,夏著一葛,半夜危坐撰述,寒暑不斷,足不出戶,達 之久。何萱涉獵很廣,尤精于訓詁之學。《 》七十八卷是他集畢生心血之作。 48.泰興人杰地靈,文化發達。據舊志載:全省文風,以通屬為最,而泰興又為 。泰興名人見諸經傳者數以百計,他們的名字在歷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輝。 49.泰興 是名聞大江南北的千年古剎,歷代高僧中碩奎以講經著稱;履葦以畫畫揚名;佛眉以書法見長;德溥以詩文留傳后世。 50.宣統《泰興縣志》記載,明、清期間,泰興籍著書學者121人,出版著作237部。民國以來,據調查征集所得,泰興籍作者的出版著作有近 部,其中以文化類著作最多。 51.泰興原有延令書院,規制頗隘,歲久漸圯。清咸豐十年(1860),泰興縣令 于原址新建書院,因登樓可觀江流,故取王勃《滕王閣序》中“襟三江而帶五湖”句,取名 。 52.清光緒末年,泰興知縣 倡導植桑育蠶,設蠶桑公所于城西北凈土庵專司其事;從浙江湖州購進桑秧20萬株飭民領種,收取購樹成本;行文四鄉,宣傳植桑育蠶的好處;責成地保守護,嚴禁偷竊砍伐;資派學生入浙江蠶學館學習育蠶知識;同時參考古今諸書,編寫《 》(現藏南京圖書館,全書3萬余字)廣發四鄉。 53. (1887—1936),字在君,筆名宗淹,泰興黃橋鎮人。清末先后赴日本、英國求學。歸國后歷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礦政司地質科科長、地質研究所所長、地質調查所所長、北票煤礦公司總經理、淞滬商埠督署總辦、北京大學研究教授、中央研究院總干事。是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地理學會的主要創始人,中國地質亊業奠基人。 54.朱履先,原名先志,以字行。泰興黃橋鎮人。1908年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后,任新軍三十四標管帶,駐南京城內楊公井。武昌起義時,新軍三十四標在寧響應,朱履先率部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于南京舉行閱兵式,朱履先任 。 55. (1869—1950),字范才,一字式金,號蘅意,別號陶宧。清末民初著名文史學家、教育家、方志學家。先后主修《 》、《 》,著有《江蘇地理沿革考》、《江山小閣詩文集》等。 56.程璋(1869—1936),字德璋,號瑤笙,泰興縣城人。程璋是一位全才的畫家,不論花卉、翎毛、走獸、山水、人物,皆得心應手,尤以花卉、鳥獸見長。1932年冬,《 》出版,這本由程瑤笙親自遴選的佳作集,由譚延愷題簽,墨緣堂刊行,社會名流許超作序。1941年,《程瑤笙先生遺作精品集》行世,題簽者為其執教清華時的學生胡適。 57.1924年, 從廣東回到泰興黃橋,以經營筆墨生意為掩護,串村入戶,調查研究,廣交朋友,傳播革命真理。在他的教育、指引下,一批進步青年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秋, 在刁家網宣告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揚、泰地區最早建立的基層組織。 58.1928年2月,共產黨員 在刁家網組織成立了“醒農合作社”,這是江蘇最早建立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 59.1928年初, 成立。沈毅為書記,孟運懷、刁九善、戴奎、王慶生為委員。此時,全縣有黨員90多人。同時成立了中共城區區委,由蔡厚之任書記。 60.1928年4月30日下午,縣委在刁家網刁氏宗祠召開暴動誓師大會。400多名農民,扛著長槍、鳥槍、土炮、木炮,手執大刀、長矛、鐵叉等武器,高舉起義的紅旗,趕到刁家網。總指揮沈毅宣布省委關于武裝暴動的決定和縣委的暴動行動計劃。暴動總指揮部把隊伍編為4個大隊,由縣委委員孟運懷、刁九善、戴奎、王慶生擔任各大隊的指揮員,分頭向各鄉土豪劣紳發起進攻,史稱“ ”。 61.1938年2月11日,陳玉生在柳家巷張家大院宣布成立了“ ”。2月22日一個中隊的日軍在黑田中佐帶領下,到廣陵巡邏“掃蕩”。陳玉生率領剛剛成立的抗日游擊隊在范家石橋伏擊日軍,勇敢地打響了泰興抗日的第一槍。 62.他1936年參加上海各界救國會,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蘇中軍區第三分區司令員、獨立旅旅長,華東野戰軍華中指揮部副參謀長,華東野戰軍蘇北兵團副參謀長,蘇南軍區參謀長。他的一生充滿了革命傳奇,他就是蘇中地區大名鼎鼎的“ ”。 63.1940年,陳毅、粟裕指揮了著名的 ,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跡,為創建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打開了蘇中抗日新局面。 64.“黃橋決戰”期間,黃橋人民奮勇支前,炮火硝煙中飛出了一首《 》。這首由 作詞、 譜曲的頌歌,以其政治思想性強,形象生動,旋律流暢,深受廣大軍民的喜愛,至今仍在大江南北傳唱。 65.1942年6月26日,蘇中三分區《 》在頭版顯著位置,登載了泰興縣溪北鄉一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稱贊他“被捕不屈,大義成仁”、“英勇壯烈,足為楷模”。這位烈士就是革命教師、溪北鄉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鄉長 。 66.沈安娜(1915—2010),泰興縣城人。國家安全部咨詢委員。1935年在上海中央特科領導下,開始地下情報工作。1938年,在周恩來的指派下,打入國民黨中央黨部作速記員,在蔣介石主持的黨、政、軍、特高層會議上為黨搜集大量重要情報。被譽為“ ”。 67.1945年, 根據鄧穎超指示,創辦重慶濟民產科醫院,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為關押在重慶渣梓洞的革命志士送營養品和藥品,安全轉移革命志士的家屬和子女。被譽為“ ”。 68.1949年春,我解放軍準備橫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泰興天星鄉貧苦漁民丁廣田積極報名參加支前,運送大軍渡江,忘我搶救親人,智勇俘獲敵艦,功勞卓著,被評為 。 69.丁西林,泰興黃橋鎮人,曾任文化部副部長等職。他是一位出色的劇作家,尤擅長于獨幕喜劇創作,被譽為“ ”,毛澤東、周恩來十分賞識他的才能,稱他為“多面手”。《 》是他的代表作。 70.劉延陵的詩作,以其內容的新穎和風格的別致,在新詩壇產生過廣泛影響。他的成名作《 》,是我國新詩開拓時期的名作,該詩在1922年1月15日出版的《詩》月刊創刊號上發表后,立即轟動詩壇,引起廣泛關注,被作為范文編入中學國文課本。 71.嚴爽(1895—1962),字瀠波,泰興姚王鎮人。中國石油工業的開拓者之一。192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礦冶系,歷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陜北油礦探勘處主任、礦長。新中國成立后,嚴爽任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副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地質勘探司副司長,晚年為石油科學研究所一級工程師、研究員,從事科研工作。著有《 》、《 》等。 72.鄭肇經(1894—1989),泰興縣城人。1921年畢業于同濟大學,被選送德國留學,1924年學成回國。鄭肇經是我國近代水利事業的元老,中國第一個水工所創始人。著有《 》、《 》。 73.1945年10月,蘇、浙、皖根據地黨政軍民奉命北撤。韋一平率領縱隊機關及十支隊一部以及蘇浙地方干部、民工近千人,于10月15日晚乘坐“ ”,由武進縣蔭沙起航,橫渡長江。午夜,當航行至 以南江面時,輪船船底漏水,加之嚴重超載突然下沉。韋一平與同船800余名干部戰士一起不幸遇難。 74. (1914—1947),原名景根,化名金耿、陳阿大,浙江余姚人。1941年1月,奉命至蘇中地區開展秘密工作。1945年12月任中共泰興縣委書記兼縣團政委。1947年3月17日凌晨,國民黨軍一O二旅和兩泰保安隊及地方地主武裝從泰興城、黃橋、姚家垡、宣家堡等據點出發“清剿”,包圍縣級機關和縣團駐地姚家莊。戰斗中,不幸被敵彈擊中要害,犧牲時年僅33歲。 75.張鵬舉(1911—1947),泰興城西鄉王家巷人。1945年春任 。1947年3月17日,國民黨軍瘋狂“會剿”,縣團駐地被圍。張鵬舉彈盡無援,不幸被俘。在敵人的刑場上,張鵬舉直立不跪,敵對其膝部連發數槍,張鵬舉仍傲然挺立,慷慨就義。 76.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楊根思奉命執行堅守小高嶺陣地的任務。在打退敵人的九次進攻后,他毅然抱起僅有的1包炸藥,拉燃導火索,沖向密集的敵群。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楊根思追記特等功,并追授“ ”稱號,命名他生前所在連為“ ”。 77.“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就是楊根思的“ ”精神。 78.吳貽芳(1893—1985),泰興縣城人。1922年出國留學,獲得美國密執安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后,謝絕國外的聘請和挽留,毅然回到祖國,就任 第一任華人校長。抗日戰爭爆發后,她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在國際國內各種組織中任職。1945年,她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她是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 ,她的名字永遠留在聯合國的歷史性文獻上。 79.曾濤是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曾濤被調到外交戰線上。在長達17年的外交生涯中,他堅決貫徹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開展外交活動,他突出的外交才能,多次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表揚。 80.他18歲遠離家鄉,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就讀于“抗大”、“魯藝”;他是革命現代京劇《 》的創作組組長、主筆和劇組組長;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家省市級藝術研究所,在全國率先提出為老藝術家作藝術總結的倡儀;他主編了《中國京劇史》;他就是泰興籍 。 81.1953年,美國科學家李曼普以發現輔酶A而獲得諾貝爾獎,但輔酶A結構中的一個難點是 協助解決的。1981年11月,我國在世界上首次 ,在這一研究領域,王氏小組一直站在國際最前沿。 82. 長期擔任農村基層領導。1956年,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勞動模范代表會議,受到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榮獲中央人民政府頒發的金質勞動獎章。 83. 在科研一線工作20余年,參加了組織核部件的研制,先后取得16項重大的科研、革新成果,有兩項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為發展中國核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被人們譽為活著的“ ”。 84.朱東潤(1896-1988),原名世溱,泰興縣城人。我國著名 、 、 、 。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與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吳晗的《朱元璋傳》、梁啟超的《李鴻章傳》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大傳記”。 85.他出生于長江邊上的小城泰興;他一生為小人物“立傳”;他用淡雅的文字記錄著喧囂的年代;他不踩著別人的腳步走,也不踩著自己的腳印走;他被譽為“ ”;他的名字叫 。 86.何彬(1929-2008),泰興黃橋鎮人,上海民族樂團團長,國家一級作曲,著名的音樂家。著有《 》,創作了板胡獨奏曲《大起板》、民樂合奏曲《武術》等曲目,撰寫了電影《 》主題歌歌詞,對歌曲《 》原詞作了修改和整理,重新編寫了二、三兩段,突出了歌頌黨和毛主席的主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在全國廣為傳唱,經久不衰。 87.葉培建,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先后擔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計算機應用副總師、總師,“中國資源二號”衛星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平臺首席專家、月球探測衛星技術負責人。2000年被國防科工委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3年由他擔任總設計師、總指揮的“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獲 ,同年,葉培建當選為 院士。 88. 長期居住在江蘇泰興市蔣華鎮新市村。他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戰火洗禮,曾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多次受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表彰獎勵。2007年9月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008年2月被評為江蘇省首屆 。 89.2008年3月, 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胡錦濤總書記握著他的手,深情地說:“郵政人,不簡單!” 90. 年,泰興縣經國務院批準 ,以原泰興縣的行政區域為泰興市的行政區域。由江蘇省直轄、揚州市代管,1996年8月由新設的地級市泰州市代管。 91.銀杏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樹種之一,俗稱白果、公孫樹、鴨腳,屬裸子植物。最早出現于3.45億年前的石炭紀,至50萬年前,發生了第四紀冰川運動,地球突然變冷,絕大多數銀杏類植物瀕于絕種,唯有中國自然條件優越,才奇跡般的保存下來。所以,科學家稱它為“ ”,“植物界的熊貓”。 92.泰興素以“ ”名聞遐邇。千百年來,泰興人民為銀杏的生存和繁殖,付出了無數的心血與汗水。泰興人為此深感驕傲,將銀杏樹奉為 。 93.泰興栽培銀杏歷史悠久,開全國采用嫁接技術之先河。大約250年前,泰興果農 用嫁接方法改良品種。經過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終于培育出優良品種——泰興白果 。 94.木偶戲古稱傀儡戲,或稱傀儡子,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近代木偶戲以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布袋木偶為主,流傳全國各地。 是杖頭木偶,俗稱棒頭人兒戲,170多年前由安徽傳入。2006年,由泰興市文化局申報,泰興木偶戲被江蘇省列入首批 。 95.改革開放30多年來,泰興建筑業有上千項工程被評為省級以上優質工程、文明工地,數十項工程分別獲“魯班獎”、“國優獎”、“全國用戶滿意工程獎”。泰興建筑人以優質高效的輝煌業績,為泰興贏得“ ”的美譽。 96.泰興東接如皋,南接靖江,西瀕長江,與揚中、常州隔江相望。北與泰州高港毗連。東西最大直線距離為47千米,南北最大直線距離為 千米。境域總面積 平方千米。 97.泰興連續14屆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行列。被列為省直管試點縣(市),省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入選 (市)。 98.在推進“全面領先蘇中、加快融入蘇南,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中共泰興市第十二屆委員會提出了新“三大戰役”目標: , , ,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 99.2016年7月28日,中共泰興市第十三屆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標志著十三屆市委正式接過了十二屆市委的擔子,肩負起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實現“ 、 ”的歷史重任。 100.中共泰興市第十三屆委員會號召全市干群瞄準全面領先蘇中,加快融入蘇南的目標,自覺踐行“ 、 、 、 、 ”五大發展理念,大力實施“ 、 、 、 、 、 ”六大工程,凝心聚力、攻堅克難,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奮力再創一個創新轉型、跨越發展的黃金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