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履先中將府
2010-01-28
來源:泰興網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中將府是民國初年陸軍中將朱履先的府第,為清代中期所建,位于黃橋鎮王家巷東首,座南朝北,F存房屋28間,占地面積1367.53平方米,建筑面積1186.82平方米。中間門廳兩間,小樓兩間,西部為對廳、敞廳和堂屋,有儀門,東部二進為倉房、廚房和曬場,均為磚木結構。敞廳為仿明式建筑,前山后券,券下用荷葉墩承托。大門有石鼓墩,門樓磚雕細膩,下檻為整塊花崗巖琢成,十分氣派。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的匾額“中將府”懸掛于大門堂中央。“中將府”保存完好,現為泰興市文物保護單位。 朱履先,名先志,履先是他的字。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6月生于黃橋,1959年1月辭世。1905年,朱履先獲官費資格東渡日本留學,入日本明治天皇兼任校長的士官學校學習炮兵。閻錫山、孫傳芳、蔣介石等人都曾在該校就讀。1909年,朱履先學成回國,清政府授“舉人出身”,委以新軍某營“管帶”,駐扎南京楊公井。朱履先深受孫中山先生影響,傾向革命。1911年武昌起義事成,朱履先作為前敵指揮官,率軍在南京雨花臺秣陵關舉行起義,這是江蘇辛亥史上最早的一次起義。攻打南京清軍時,他第一個率團沖上中華門城樓,為光復南京立下奇功,被譽為江蘇軍中“三杰”之一。后由黃興介紹,朱履先加入了同盟會,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舉行閱兵式,28歲的朱履先擔任總指揮,旋任中將師長兼南京城防司令。袁世凱復辟、孫中山逝世使他墜入渺茫的深淵,他帶著迷惘和惆悵,隱退至故里黃橋。 抗戰期間,汪偽政權多次派人來黃橋威逼利誘朱履先出山,朱履先堅定民族氣節,拒任偽職。1940年,新四軍東進黃橋后,他支持、協助新四軍做了很多工作,在蘇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間,他在黃橋家中,與陳毅暢議時局,共商抗日大計,偶或對奕。他們用過的象棋是朱家祖傳的明代珍品,棋子直徑一寸,高兩公分,象牙雕成,每個字都是雙鉤陽文,十分精美,現保存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在保衛黃橋的激戰中,朱履先冒著生命危險,挨戶叫開各家燒餅店,動員店主制作燒餅送往新四軍前沿陣地。他帶頭為新四軍籌集糧餉,解除新四軍燃眉之急。他協助陳毅爭取海安著名耆紳韓國鈞和駐守泰州的李明揚、李長江等,對黃橋決戰取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同時,朱履先領銜電呈蔣介石,揭露韓德勤“對日妥協,對內反共”的行徑,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1943年,經葉飛、朱克靖介紹,陳毅和華中區黨委組織部長曾山報毛澤東主席批準,朱履先成為中共特別黨員。嗣后,直到1959年謝世,朱履先曾在蘇皖邊區、蘇北行署、省抗美援朝分會及江蘇省人委、省政協等多處任要職,為黨和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