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
2010-01-28
來源:泰興網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位于泰興市黃橋鎮米巷10號丁家花園。整座紀念館曲徑回廊,古樸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風格庭院。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40年,新四軍東進黃橋后,建立了江蘇省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駐黃橋米巷丁家花園辦公。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指揮了著名的黃橋戰役。當時,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為堅持抗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奉命渡江北上,執行開辟蘇北,發展華中的戰略任務。1940年10月,頑軍頭目韓德勤親自指揮其26個團共30000余兵力進攻黃橋,欲與新四軍決一死戰。新四軍僅有7000多人,其中戰斗人員只有5000多。面對數倍于我的頑軍,陳毅、粟裕精心策劃,以黃橋為軸心,采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方針,一舉殲敵11000千多人,繳獲了山炮3門、迫擊炮59門、輕重機槍189挺、長短槍3000余支。黃橋決戰的勝利,創造了我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范例,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實現了新四軍與八路軍的勝利會師,奠定了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堅實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 為讓人們永遠銘記中華兒女黃橋決戰的豐功偉績,繼承和發揚光榮革命傳統,1979年,江蘇省政府決定籌建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至1980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張愛萍將軍為紀念館題寫了匾額。1990年、2000年又兩次進行維修擴建,進一步充實了各種文物資料,更新了燈箱、電子圖表、影視畫面、音樂背景等多種設施。現全館占地面積378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2085平方米,由“序廳”、“黃橋戰役的歷史背景”、“黃橋戰役開創華中抗戰新局面”、“黃橋決戰精神代代相傳”四部分組成。館藏三級以上歷史文物4000多件,歷史照片2500多幅,新四軍老戰士及省部級以上干部字畫、題詞300多幅;展館陳列版面全長376米,配以各種歷史照片、圖像、地圖、珍貴的文物、實物及大量的文字介紹,再現了當年黃橋戰役的歷史風云,熱情謳歌了新四軍指戰員不怕犧牲、奮勇殺敵和黃橋人民積極支前、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館內的陳毅、粟裕塑像,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一座屹立在老區人民心中永遠的豐碑。黃橋戰役紀念館先后被命名為南京軍區官兵傳統教育基地、江蘇省國防教育園、江蘇省學校德育基地和泰興市德育基地,已成為人們了解新四軍的光輝歷史、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陣地和課堂。 黃橋革命歷史紀念場所還包括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即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新四軍第三縱隊指揮部舊址、新四軍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和粟裕將軍墓,總占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設于黃橋中學工字樓,建于1924年,系仿德國式建筑,上下兩層,共22間,現辟有工字樓廣場;新四軍第三縱隊指揮部位于黃橋東進路,俗稱嚴復興樓,系清代建筑;新四軍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建于1990年,塔名由粟裕同志題寫。塔基八角形,四面石階向上,紀念塔的造型是兩面相互纏繞的紅旗,一面象征軍民團結,一面象征著八路軍與新四軍勝利會師;粟裕將軍墓位于黃橋人民公園。根據粟總生前遺愿,將骨灰灑在他曾經戰斗過的地方,與那里的戰友們長眠在一起。1984年4月,粟裕夫人楚青同志親自護送部分骨灰安放于黃橋,管文蔚同志為墓碑題字: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撒于此處。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黃橋決戰發生在黃橋這片熱土上,許多年來,全國各地的人們紛至沓來,緬懷先輩豐功偉績。2004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旅游局等六部門聯合頒發的2004-2010紅色旅游發展綱要,將黃橋列為了“東進序曲”、“決戰淮海”紅色旅游精品線路,黃橋決戰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人們不斷前進,勇攀高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