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的地名與水
2010-01-28
來源:泰興網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地名與水,看上去沒什么瓜葛,但泰興的地名卻有許多與水“扯不斷、理還亂”,細細想來,與歷史發展和水系變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就說縣城泰興,古稱濟川。“濟川”二字皆從水名。濟為濟水,屬古江河四大名瀆之一;川則為湍流不息之江河。史書載:古黃河下游有南、北二濟,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鑿通濟渠,南濟便由泗口入邗,再入淮溝形成南北古運。此時濟川所在地永生洲西南臨江,北通濟水,取名濟川,實在名副其實。今縣城有“濟川路”、“濟川中學”等,古時的“濟川”仍深深留在人們的心目之中。“延令”也是古泰興縣所駐地。延令,古稱“延陵”。延者,延伸、伸展、延長、延續之意也;陵者,高地之意也。延陵是古海陵(今泰州)沿江海灘的延伸,同時又是古揚州(廣陵)向南開拓,疆域擴大而得名。宋代詩人韓駒形容當時延令時,有“暗水披崖出,輕船掠岸過,傳呼細扶舵,吾老情風波”的詩句,可以想象當年延陵臨江環水、風高浪急之態。由此觀之,縣城泰興的古稱與水是分不開的,至于以后定名“泰興”,一說為“隨泰州而興起”,另一說則為泰興位于海灘江邊,飽受水患之苦,人們祈求吉祥,按“國泰民安、興邦建國”之意,取名泰興,不無道理。 歷史上的黃橋以河流眾多著稱,地名亦多以橋為名。至今還有如泰運河、東西姜黃河和季黃河“四水繞鎮”。橋梁最多時達17座,其中有12座石橋、5座木橋,T型橋、實心矩形橋、拱型橋、梁型橋各式均有。鎮上東西南北中,塊塊有橋,東西走向的有漁港橋、吳恒豐橋、東岳橋、小關橋等,大的有文明橋、南壩橋、致富橋(知府橋)、西寺橋、北關橋、大十橋等;黃橋以橋為地名,鎮區的村子就叫做西寺橋村、青枝橋村、三柳橋村、致富橋村、北關橋村、直來橋村,最熱鬧繁華的大街就叫十橋路,可見千年黃橋是地名與水最好的結合體。 水與河、溪、蕩、港、堡、橋、圩、垛、籪等都是息息相關的。今泰興的鄉鎮中,不少與水相關。帶橋的有黃橋、溪橋、張橋、蔣華(橋)、大生(橋)等;另外,濱江(過船)、七圩、河失、古溪、橫垛、元竹(大元垛)、南沙、曲霞(蛤蟆圩)、宣堡等鄉鎮都是與水關聯的,即使珊瑚不帶“水”,而“珊瑚”不也是生在水中么?與水相關的村莊名稱更是俯拾皆是,通江的就有著名的廟港、凌家港、李家港、龍梢港、過船港、洋思港、七圩港、靖界港八個港口門,帶垛的村莊就有黃泥垛、芝麻垛、瓦屋垛、龔家垛、大元垛、小元垛、葉家垛、陸家垛等,帶堡字的更多,劉家堡、浩家堡、顧家堡、周家堡、向家堡、石家堡、魯家堡等,其它諸如爛草河、沿河、貓兒河、塌河、焦家蕩、錢家蕩、樊家蕩、曹家蕩、蘇家埠、鄭家埠、蘇坔、揚坔、河頭莊、天星橋、長生橋……,與水有關的地名,比比皆是。 可以想象,天地之間,“三山六水一分地”,水占了六分之一,人們擇水而居,傍水生息,久而久之,便成了村莊集鎮,地名便與河流、地形、地理位置有了密切的聯系,更何況幾千年前,泰興還是一片茫茫大海,星轉斗移,才逐漸形成一片江海沖積的沙灘,襟江帶海,由水鄉澤國成為魚米之鄉,所以泰興的地名與水相關也是順理成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