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振先與《玉如意》
2010-01-28
來源:泰興網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嚴振先,字鵬飛,泰興蔣華人。他從小酷愛學習,聰穎過人。16歲補貢生,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考取進士,歷任吏部主事,員外郎等職。工詩文,著有《南池文集》、《游吳草》等。他亦精通醫學,為人看病,從不計較報酬。嚴振先幼年喪父,善事寡母。母親生病后,夏夜他竟睡在帳外服侍,不避蚊蟲叮咬。其母喜聞古事,他常將一些古文軼事和社會見聞說與寡母聽,娓娓不倦。 這一年,嚴振先攜母赴京就職。母親整天坐船,頗感寂寞,便要兒子為其散心,說:“兒啊,你喝的硯墨水多,就給娘說說故事吧。”于是嚴振先便給母親講述一些歷史故事,日復一日,不讓母親感到冷清。然而他腹中故事雖多,哪經得起一天講幾個?不多時就有了“青黃不接”的感覺。他想,故事總是人編出來的,我何不自己編故事來說給母親聽呢。于是他就根據泰興本地風光、民間傳聞,采用藝術手法,晚上編,白天講,一路編完講妥,船也到了京城。后來他將這些故事編成書,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說唱本《玉如意》。 《玉如意》是一部長篇章回體說唱本,敘述了鄔府長女云英嫌貧賴婚,次女瓊英順命代嫁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婚姻故事。書中反映了封建社會宦海浮沉、家庭興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真實情況。其藝術特色,不僅表現在構思的新巧、想象的豐富,而且還在于他緊緊抓住姐妹易嫁的感情變化,并通過有關內容的生動描寫,熱情地歌頌了清官、淑女的善良行為,強烈地譴責了贓官、負心漢的丑惡行徑,給人們留下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深刻印象,泰興人民因之稱《玉如意》是一篇“勸世文”。據說這個故事取材于本縣殷家莊某富戶的事,所以泰興有“黃橋人不唱《扒搶記》,殷家莊不唱《玉如意》”的說法。 《玉如意》問世200多年來,在江浙地區,特別是在泰興廣為流傳,經久不衰,可謂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唱詞以七言為主,瑯瑯上口,識字的人看得懂,不識字的人聽得懂,語言生動活潑,明白如話,耐人尋味,百讀不厭。特別是純熟地運用了大量方言熟語,使泰興人倍感親切。這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準確運用泰興方言熟語最多的文學作品,為保留和傳播泰興的歷史文化遺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朱東潤先生還將其譯成英文,介紹給國外讀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