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鍋與刮鍋
2010-01-28
來源:泰興網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燒鍋”在民間是誰都知道的了,就是坐在鍋門口,往鍋腔里添柴火,把飯菜煮好。 燒鍋也不是太簡單的事。在燒鍋之前,先要“扒爆灰”,用灰扒子把灶膛里的灰清出來,擴大鍋腔的空間,火才能燃得更旺一些。燒鍋還要看灶上是煮的什么茶飯,如果是燒粥,待鍋里滾了以后就要立即停火,否則就要潽,你用磨子來壓住釜冠都不中,非要停止燒鍋不可,還要掀開釜冠用勺子揚粥才行;如果是攤燒餅,那更得講究些,先要烈火,繼而文火,否則攤的燒餅就會焦黑,色香味均受到影響,只好“焦的打發燒的”;漲燒餅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文火,方能色香味俱全;如果是炒、煎、炸、熬、褒湯等等,則都有不同的要求。要看煮什么就燒什么草,例如蒸饃頭、煮豆漿,則以硬質的象豆稭、玉米骨子等為主,這些草燒起來既旺又熬火,能使食物“一氣呵成”,效果甚佳。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灶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燒鍋煮飯的一整套工序已悄然改變。由蜂球爐子到煤氣灶、由大鐵鍋到鋁鍋、電飯鍋、電炒鍋,燒鍋方式已徹底發生了革命。在鄉間,原始的燒鍋方式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不過社會的發展可以想見,古老燒鍋方式的消亡估計是難免的。 與燒鍋相比,今天的年輕人曉得什么是“刮鍋”的就沒有那么多了。一天三頓飯燒下來,鍋膛里的灰差不多都滿了。婦女們第二天早上起來燒早飯,第一個是扒灰,第二個就是刮鍋。 刮鍋,就是把鍋拎到大門外的泥地上,口朝下放平,一側墊上很小的草把或小樹枝,鍋口和地面之間就有一道縫隙,方便刮鍋結束時將鍋拎起來。那時的鐵鍋大,一個五張頭的鐵鍋,鍋口的直徑不下于60厘米。七張頭的鍋就更大些,更不要說十幾張頭的了。刮鍋先從鍋臍子(鍋的最底部的圓圈)刮起,聲音清脆響亮,莊上第一聲刮鍋的聲音傳開來,尚未起身的婦女們聽到了,趕緊翻身起床,忙著扒灰、刮鍋。于是莊上的刮鍋聲會接二連三,此起彼伏響成一片,宣布鄉村一天的勞作又開始了。 刮鍋是一鏟一鏟的由鍋臍向鍋沿刮,鍋底上留下一道道發亮的刮痕。刮下來的烏黑的灰,看上去也閃閃有光。刮鍋的速度很快,主婦手臂上下閃動,響聲嘎嘎相連,怪不得有人形容別人說話速度快“象刮鍋似的”呢。刮妥了,提起鍋來,用鏟子在鍋底下輕輕敲幾下,發出“當當當”的悅耳聲音,浮著的鍋灰也掉了下來。這時,主婦們往往在那地面上黑黑的圓圈內用鏟子角劃上一個“X”字,也不知是什么用意。 大鐵鍋常刮,省草省工。燒鍋刮鍋,人們世世代代如此循環著。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這樣的生活方式將會進入歷史的博物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