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古跡,顧名思義,是指古代的遺跡。每一個有價值的古跡,都是從某種角度象征著那個時代的社會情況和文明程度。因此,發現、挖掘、研究和介紹古跡,不僅給人以欣賞,而且可以了解過去,激勵現在。三個老同志對泰興城區的古跡、傳說,做了一些調查和歸納,并以史話的形式作了敘述。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很有意義的。 根據歷代《縣志》及有關史料記載,泰興縣(市)所在范圍,古為深海,由海陵(今泰州市)方向逐漸向南延伸而成陸地的,曾經稱作“延陵(令)”,地處襟江環海,又名“襟江”。五代十國時,海陵上升為州,取名泰州,辟海陵南部地區設泰興縣(意即隨泰州而興起的縣),距今已有1060多年的歷史。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泰興隨著每個時代的變遷,經歷過風風雨雨,起落興衰,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壯烈場面和歷史事件。諸如宋代岳飛屯兵柴墟,邑人應聲奮起抗金;明代增設水兵,重兵扼守,擊退倭寇進犯;清初與入境的清兵進行英勇斗爭……這些都說明歷代泰興人為保家衛國作了努力,做出奉獻和犧牲;也涌現了一批文人學士和名臣武將;留下了許多可贊可傳的歷史印痕,以啟發后人思古知今,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熱情。 泰興城區,向來是泰興縣(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既受歷史的熏陶,更為推動歷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泰興歷代的風口浪尖上,城區經受了嚴峻考驗,應該說名勝古跡比較多。但由于近世紀戰火的破壞,或由于保管不善,所剩無幾,所見甚少,僅留下新修繕的法輪塔和移址重建的慶云寺等少得可憐的古跡供人觀賞。所以很有必要加以搜集整理,用文字的形式如實地再現古跡的壯面外貌和深刻內涵。三個老同志做了這方面的有心人。他們當中一個年過古稀,一個年過八旬,都生長在泰興,工作在縣城,幾十年的耳聞目染,對城區的名勝古跡心中有數,感情頗深;加之有的同志曾參加考察編制過《泰興城區總體規劃》,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印證了一些傳說。近年來,他們又發揮余熱,本著老有所為、留心名勝、有利未來的考慮,進一步深入有關現場,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并查閱了相關檔案和史料,加以綜合分析,最終匯編成《泰興城區名勝古跡傳說史話》。 這本書的問世,有其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文字敘述詳實,可供一讀。當然,任何事情不可能十全十美,就本書而言,難免疏漏之處,希望有興趣的讀者繼續研究和探討,或提出不同意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