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及第》坊
解放前,鼓樓東路迎祥口向東今烈士堂烈士西橋西,有一橫截鼓樓東路的大石坊,是三敞通道,中間最高,南北對稱,中央頂立著一小長方塊石,直書《圣旨》兩字。上覆有飛檐滴水,下橫嵌長方青條石板,自右至左橫書《狀元及第》四個石刻大字。兩旁各直書一行小字,因年久月深,字跡模糊,依稀乾隆年立坊月日。南北對側坊,皆是浮雕石刻,東西兩面,都是坊面,通道口蹲有大獅,這是泰興縣自古以來,唯一的武狀元張兆璠《狀元及第坊》。 傳說張兆璠是泰興花園莊人,字奐瑜,號琴若。自幼習武,亦擅詩詞,清高宗乾隆十三年(公元1784年)進士,乾隆十五年,參加廷試武狀元及第。選侍衛,授陜西宜君縣參將,累升興江總兵,調鎮江西南昌,暴病卒于鎮所。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中國歷代武狀元》一書中有傳。 傳說,他這個武狀元也是來之不易,又恰遇著這一“機緣”。傳說清高宗傳諭武考廷試,張兆璠也參加這次考試。高宗已進入試場,由于安座時驟忽地鳴炮示儀,張兆璠已挺馬校場中,坐騎乃系剛由關外貢來,未諳如此場面,且又是生人駕馭,聞炮聲立即驚躍,直立前蹄,把張兆璠掀墜馬背。這時,張兆璠驚破心膽,后臂已著地,急換左手持矛,右手緊勒韁繩,不意中夾握馬尾梢,為了不讓墜地,急就手緊勒馬尾,馬負痛,前蹄著地,馬尾著力上下一甩,張兆璠就勢一躍騰空坐上馬背,松脫握著的馬尾,馬怒吼了幾聲,奔跑了幾丈,跟著馴伏了下來。這時,參試的幾千人及觀試群眾不禁掌聲雷鳴,乾隆及佐試官員也齊聲喝彩,張兆璠早已汗透內衣,方時驚魂入舍,安下驚心。當時高宗卻認為張兆璠故弄玄虛,施展這一驚險絕招,一定有獨特的本領,立即面授欽賜狀元及第。 關于他“暴卒于鎮”的事也有一個傳說,說不定來自皇宮。 傳說,有一次乾隆獨自坐在養心殿御書房燭光下看書。看的是《三國演義》火燒赤壁一節,時已更深,伴隨太監叩請歸安,他接著看到華容道緊張之處,放不下來,擺手示意,太監只好輕輕退出。一忽,聽得內書房傳來腳步聲,侍御人員均在外,怎有人藏在內書房中擾亂他清靜。便很氣憤地問道:“誰?”立即傳來:“二弟云長。”方時,在乾隆眼前仿佛一個面如重棗,飄揚著五綹長須,跨著赤兔馬,手挽青龍偃月刀的身影。古云:“聰明不過天子”立即追問“三弟何在?”內答:“鎮守黑龍江張……”。這時,在外的侍御人員聽得內宮人聲,急匆匆地擁入,使乾隆下面的話沒有聽清楚,即傳諭兵部查復,則找到張兆璠,立即傳旨欽召進京。 這時的張兆璠,正因不久前與沙俄在烏蘇里江發生接觸,雖擊潰入侵者,由于某點指揮失察,傷亡慘重,上司參到兵部,已待查處。這次接到圣旨認為召進京殺頭,因為,在封建君主時代形成一個鐵的規律“文怕降,武怕召”,與其進京受死不如自己來一個全尸,便墜金暴卒了。 這種傳說它的真實性怎樣,有待懷疑。首先張兆璠沒有去過黑龍江,“暴卒鎮”則有記載。如說民間謠傳那也不可能,很大程度出自宮中,這卻有可信的“佐證”。首先是清朝對關夫子的“幽靈”特別崇敬,到了乾隆年間尤為特甚。每年加三級,最后晉爵“協天大帝”相同于人間的攝政王,還不夠。最后代玉皇大帝下召“甲子(年)戊辰(月),禪位關卿”上號“玄旻玉皇大帝”。那乾隆皇帝本人居然自認劉備再世,連最大的貪污奸臣和珅一貫阿諛奉承討好主子竟避起圣諱“備”來(有文字記載,見和珅有關資料),不知這是清高宗乾隆用的一個“術”。因為到他中期滿漢矛盾又激化起來,以此神話傳出,我就是漢人,并且是漢人所崇拜的漢昭烈皇帝劉備轉世,借腹陳閣老“偷龍換鳳”而進入愛新覺羅圣體里來的。如以此推論,說不定張兆璠之死還是一個“犧牲品”呢。 傳說張兆璠擅書狂草,詩詞豪放均佚失了。只有我在幼年呤誦的《七絕·醉墨》一首,今尚記得以饗讀者。 七絕 醉墨 請注意:本資料整理于上世紀80年代,有些景點均據當時情況標明。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