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泰興城廂古十景》
“一鼓樓”——遺址在今鼓樓中心信合聯社門口略北,原為尉遲恭所建的了望臺設縣后改為譙樓,置鼓于上,故稱“鼓樓”明代拆去。 “二水關”——明嘉靖三十四年和四十年,先后建西水關(在今西水關橋左右)和北水頭(在今航運公司處)。 “三井頭”——即今之三井頭建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至今尚完好,從未枯竭。由僧宗囗募建。 又稱“三妃墩”(見《三妃墩史話》)。 “四關廂”——是以四城門內四個廟宇合組而成的。東門環城路西的“廣靈王廟”(古稱府君廟),廟門西向,西門民主橋附近的“五司徒廟”廟門東向;南門(今軸承廠北)“關帝廟”建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廟門向北,北門(今五星電器門口)“天王廟”亦建于洪武18年,廟門向南,南、東、西、北如四合院的廂房,故稱“四關廂”。所以民間有泰興人任憑到哪里都“關不住”心,要想家的。 “五城門”東門環城路西,西門環城路東,南門吊橋環城路北,北門大慶路路南,小西門今復興橋環城路東。 “六角橋”——古稱“朝陽橋”現名勝利橋。過去橋面為幾塊長約五六米的長條石拼成分兩節,中有一立在河中央的橋墩連接,橋墩南、北向各自如一個等腰三角形突出橋身外,故稱六角橋。 “七院寺”——即慶云寺,即今天慶云賓館,內分:鐘鼓樓、準提樓、千佛樓、定慧齋、西竺庵、普同塔院和崇福院等,故名七院寺,均已廢圮,現改建到西門外寶塔灣。 “八善堂”——⑴育嬰堂(公元1699年建),⑵板桂鋪育嬰堂(公元1875年建,⑶體善堂(施棺材,公元1850年建),⑷保節堂(寡婦福利,公元1875年建),⑸養濟堂(救濟收養無子女老人,公元1876年建),⑹同仁堂(浴室業專設,公元1815年建。)⑺同善堂(道光年間建),⑻慈善堂(建年不詳)。 “九條街”——⑴鼓樓街、⑵縣前街今稱府前街、⑶東大街(古稱儒學街朝陽街),今為鼓樓東路、⑷西大街(古濟川街、迎恩街)今鼓樓西路、⑸南大街今鼓樓南路南段、⑹北大街,今鼓樓北路、⑺越街今慶云路至文明橋一段、⑻紅袍街,今八一巷、⑼塌耙街今泰寶街。 “十院寺”——即廣福寺,因內設彌勒、慈氏,文殊、大悲、普賢、釋迦、地藏、觀音、羅漢和吉祥等十院組成現全部毀沒即今仙鶴古址。
《佛教協會》供稿
寶塔灣慶云寺重修后全景
![]() 《佛教協會》供稿
寶塔灣慶云寺山門建于1990年
![]() 《佛教協會》供稿
慶云寺《大雄寶殿》建于1989年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