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談廟及其傳說
2010-01-28
來源:泰興網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一九九二年版的泰興縣誌記述玄談廟古戲臺:“在過船鄉長溝村南,系原玄談廟的一部分,坐南朝北,始建年代無考,后屋桁梁上有‘大清嘉慶四年重修’題記。戲臺上下兩層歇山屋面。臺下兩側有樓梯與上層相通。臺后有三間兩層樓屋相連。硬山屋面。底層與后臺樓屋為一整體,用作過道。1987年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玄談廟古戲臺的照片多次在縣各種史料中出現。古戲臺處成了政府認定的農村佛教活動場所“玄談廟”。 據當地九十多歲的老年人回憶,民國初年時的玄談廟氣勢恢宏廟房有九十九間半,占地一百多畝,走進供有笑佛韋馱四大金剛的山門,就是座南朝北的古戲臺,古戲臺飛檐翹角,好似進廟門后的大照壁,臺下是極大的廣場,對面是奉供玄談財神像趙公明的財神殿,趙公元帥手執鋼鞭,威風凜凜,令人望面生畏,連殿里的付將、旗牌也一付兇像。人們對財神爺既害怕他的威嚴,又歡喜他是送錢的神,所以每年正月初五財神日子來朝拜他的人極多。連街上的商家老板也慕名遠至。 大雄寶殿在第四進,奉供如來、藥師、彌勒三尊大佛。背面是海島觀音,兩邊十八羅漢,慈眉善目。第五進是藏經樓。樓下一尊巨大的香樟木塑的臥佛神態安祥。大殿左首有觀音殿、文殊院,右地藏殿,普賢堂,佛殿皆是飛檐翹角,斗拱襯托,只是屋面上蓋的是民用小瓦。 人們傳說玄談廟的大門遠在蔡張橋,進廟的甬道叫龍路,至山門有兩三里長,大殿兩側有兩個水塘是龍目,古戲是龍頭,屋頂上的翹角是龍角。玄談廟的后門在東步橋,前后有好幾里,走路經過這里的人不敢多看廟幾眼,生怕觸犯神靈。 民國二十年左右,國民政府派人封廟辦學,只留古戲臺和財神殿供奉玄談財神、笑佛、觀音、地藏、文殊、普賢菩薩。佛殿山門等改建成校舍。收租的廟田也改成學田,由教育局統一管理。 人們記憶中玄談廟最老的主持叫德奔,后弟子玉休接班玉休的弟子余田、余泉。余田接班,余田的接班弟子真切,最后還有醒悟的和尚,廟規模縮小了,僧人不多,有事靠居士幫忙。有個居士家的妻子是橡皮壯腳殘廢,干活不便,常抱怨丈夫不在家干活,丈夫很為難,據說玄談顯靈幫這老婦治好了壯腳,曾在當地轟動一時。 談起玄談廟來歷,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這玄談廟南有個地叫馮家橋,那里住著一戶種租田的年輕夫妻,女人身懷六甲,一種說法男人暴病身亡,一說男人外出謀生,反正有一天女人孤身一人在家時,天降急風暴雨,有位老者借地躲雨,誰知時到天黑門外依舊風吼雨狂,一婦道人家,男女有另,家徒四壁,如何安頓? 老人講,老漢我避雨無奈,承小娘子心慈不棄,使我免遭雨淋,現在你寧可犧牲自己的名節,容我權在灶門口將就一夜,實在感激不盡。 當夜女主人臨盆,產下一男孩,老漢忙幫其準備熱水送進產房,女主人見老者是一君子,懇請他為小孩子取個名字,老漢說外面又是風又是雨,你家姓馮就叫馮風雨吧! 幾天以后,馮家橋河下停了四條大船裝滿銅錢,說是送給馮風雨的,可當地人無人知曉馮風雨是誰,翻來復去找許多回合,有人提議去問問生產在家的馮家小娘子,方知她的兒子就是馮風雨,馮家太窮,沒地方堆這么多的錢,大家設法先卸進馮家祠堂。 人們都說那位在馮家躲雨的老者是財神爺趙公明的化身,馮家出錢選地在現在玄談廟的地方造了一座有九十九間半房子的玄談廟,讓世人皆知好心終會有好報。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學校擴建,先拆走了財神殿,再計劃拆古戲臺,考慮到古戲臺是公社辦公室,一時難找搬遷地點,古戲臺才免遭拆損。 文化大革命以后,古戲臺成了縣文物保護單位,當地的佛教信眾,將其作為佛事活動場所,但由于年代久遠地勢低洼、屋面、墻面、柱子破爛不堪,爛柱子不能承重,古戲臺隨時有崩塌之險,居士楊桂英出資4萬元,由劉春香經辦督工修理。當地的群眾想辦法用千斤頂將塌處復位,墊高接換,保證在不落架損壞的情況下修舊如舊。 又是幾十年過去了,玄談廟古戲臺雖外觀雄姿未改,但內部木結構已危在旦夕,急待有關部門安排落架重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