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將軍廟的傳說
2010-01-28
來源:泰興網 瀏覽次數:
大中小
羌溪河畔體育場東北邊曾有一座佘將軍廟。聽老人講,此廟建于南宋孝宗年間,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被侵華日寇廣野部隊拆毀。
相傳南宋初年,泰興所屬的柴墟、黃橋、延令等地是與金兵交戰的前沿。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侵犯泰興,邑人嚴起率軍民抗擊獲勝。 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岳飛任通泰鎮撫使,率兵抗金,在柴墟(時泰興縣衙所在地)大敗金兵于南壩橋,殲敵數千,軍威大振。后金兵企圖再犯,岳家軍嚴陣以待,急派三千輕騎護送百姓渡江至陰沙。傳說岳飛中軍大帳曾扎在延令即現泰興鎮原縣衙所在地,縣前街北頭。那時候的地形是四面都是大河只有一條路可進出,相對易守。 牛皋鎮守黃橋,牛將軍的旗桿在黃橋歷經八百多年風雨直到文化大革命時才被毀掉。 佘、卞二位將軍長期駐守延令,二位將軍上馬管兵,下馬管民,凡利民之事無不盡心竭力,深得邑人愛戴,軍民關系和諧。 金軍歷經幾番較量,對泰興軍民恨之入骨、時刻伺機蕩平泰興而后快。 紹興三年(1133年)、岳飛奉調換防、大軍開拔。佘、卞將軍等待交接。金兵細作得到情報,岳家軍的探馬暗哨均已撤離,延令空虛。金營派輕騎長途奔襲夜破延令(即現泰興鎮所在地)當時延令雖為大鎮,卻無城池可守。佘卞二將軍奮勇上陣,將士個個拼命,以一擋十。 人們清理戰場,真可謂血流成河,尸體堆成山,來犯金兵全軍復沒,宋軍也與之同歸于盡。人們在佴家橋附近(現勞動新村一帶),找到了卞將軍的遺體,即在佴家橋畔造卞將軍墓紀念。 佘將軍的遺體沒有找到,沒過多久,人們驚奇發現那羌溪河畔池塘邊蘆葦叢中,依稀立著佘將軍殺敵用的神槍。人們估計那蘆葦叢中就是佘將軍身負重傷后的殉難之地,也許是將軍部下見將軍殉難而戰事緊急,情急之下將佘將軍遺體草草掩埋在蘆葦叢中,插槍為記號,而這位部將也壯烈殉國了。 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凡是隨岳飛為國殉難的將領皆有追封,佘將軍被追封為“忠烈”,在神槍影子出現的地方造將軍廟紀念。南宋朝廷旃表殉國忠烈將士,為后人愛國守土做榜樣。自然是殿宇巍巍,門庭華美,氣勢恢宏。在東門、北門城樓上的守城士兵,轉身就能見到壯觀的將軍廟,敬意油然而生,頗能鼓舞士氣。將軍廟經宋、元、明、清乃至民國,雖不像宗教廟宇能消災祈福而香火鼎盛,但敬仰憑吊的后人卻不因此處偏僻而怕費路程。每逢民族危亡時期,香客云集,誦經的木魚不絕于耳,祭拜的香火經久不息。明中后期,廟宇年久失修,被廢為民居。天啟年間,邑人張京元捐資重建,清嘉慶縣志上記述:“佘將軍祠在東關鋪,明天啟中邑人張京元重建佘將軍廟記:“吾邑城東北隅,有佘將軍廟久矣,將軍官閥名字,志不能詳,弟聞將軍為宋岳武穆王偏禆,金人之亂率一旅以衛吾邑,甚有功德于民,后竟死金難,相傳廟所即其死所,廟東小池則其身軀在焉,將軍為忠臣義士,非若他淫祀可祈禍福,而地又偏僻、香火間寂,廟僅一楹,往往為亡賴漢窟宅。其中, 汙穢,摧毀已極,余每過而之,思為修葺而奔走四方。穴穴未遑。今年臥病家居,偶一念及,因為市材甓撤而新之,以舊廟另構一室。令居司香火者,第廟地廢為民居,不可恢復,闊狹長短皆仍其舊而已。立廟之日忽夢將軍自言曰,予名達道字德立,仿佛間是否不能為定,姑識之以待后之博識者採焉。” 縣志還記述清乾隆十六年季坤元、戴國恩、楊康衢、張家熹、封應昊維修,嘉慶元年張祈三、楊希嶺、張增福、陸樹光緒九年知縣陳謨、邑人朱春柳、朱 基、王恩煦、李世翰、張鎧叢修堂三楹寢:三楹旁有配房,前為樓祀宋佘將軍,后寢祔祀卞將軍有詩云: 千年勁骨埋泉壤,一夜忠魂到薜蘿。 海闊欲嫌南士窄,天寒 信北風和。
卞公生死同膽膽,遺像分明尚枕戈。
佘將軍廟自天啟年間恢復重建以后,清代的幾次維修,皆是在天啟年建基礎之上,廟門頂額藍底金字端書“宋忠烈佘將軍廟”進廟門過甬道主殿是三間敞開的飛檐翹角式建筑,殿內神龕內奉供金甲,金面的佘將軍塑像,一付憂國憂民的神態,再向后一進后寢袝祈卞將軍,旁配房為管廟僧人住所。 日冦侵犯中國,泰興淪陷后,將軍廟的香火特別旺,一批又一批的邑人受到將軍誓死抗敵,保家衛國,忠烈思想影響,投奔解放區參加抗日隊伍。 鬼子從將軍廟的香火中覺察到異樣,將設在北門小橋口西南邊曹家樓的司令部遷到將軍廟所在的體育場,并徹底摧毀了將軍廟。 將軍廟作為歷史遺跡雖早復不存在,但在抗戰中鼓舞邑人的愛國情懷的往事,曾在民間廣為流傳,佘卞二將軍的精神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 二OO六年十月二十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