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張王廟
2010-01-28
來源:泰興網 瀏覽次數:
大中小
泰興如皋靖江三市交界處的珊瑚曹埠村(舊稱潮漲埠)有座遠近聞名歷史悠久的張王廟。其廟的建造年代雖無文字查考,當地老人們都說是明初。
元朝末年,朱元璋與張士誠爭天下。張士誠兵敗被俘自殺,戍守泰興江邊潮漲埠的張姓子侄隱姓埋名改成胡陳兩姓,就地轉民定居,造廟紀念張士誠,為防明朝朝廷得知治殺頭之罪,假稱菩薩是潮水淌來的張大仙,廟名漲王廟。 明未清初,潮漲埠來了位蘇州客,尋訪此處的張姓郎中,原業這訪客家的小孩曾得疑難殶癥,久治不愈,危在旦夕,忽然轉危為安。口稱夢有一游方郎,中藥到病除。問起他的來歷,稱吳地蘇北季市東潮漲埠人姓張勛,可當時這潮漲埠只有胡、陳、蔡三姓,根本就沒有姓張的人家。有人想起廟里菩薩姓張,請訪客去廟里看看。蘇州客對菩薩像左看右看,認定去他的郎中就是這漲王菩薩。得知這漲王張大仙即是當年赫赫有名的抗元名士吳王張士 誠時,感慨萬分。為感謝菩薩救命之恩,重振張王聲威,即回蘇州籌巨資重修廟宇。山門三間富麗堂皇,門前的一對石獅子威風凜凜,第二進大殿飛檐翹角氣勢非凡,第三進后堂寬敞明亮,左右兩邊的長廂屋將廟組成兩個四合院,因明朝已亡,重建后正式改名張王廟,許多外地香客特別是蘇州人慕名而來,廟田增至百畝。
廟里的白果樹四人合抱,樹頭蓬住了前后三進屋頂,樹根生了半個莊。抗戰時期,廟僧得知陳玉生領導的新四軍缺少做手榴彈柄的材料,遂將這大白果鋸倒并請人送到三百圩的新四軍兵工廠支援抗戰。 張王廟山門里供奉笑佛、韋馱、大殿里供奉張王、華陀、花社娘娘。后堂供奉佛祖如來、觀世音菩薩,張王廟的觀世音菩薩像高大精美,在一方手屈一指。 農歷二月初八是張王生日,張王三個女兒風姑娘、雨姑娘、雪姑娘必定回娘家祝壽,所以每年二月初八前必有風雨雪臨門,生日后還有風雨雪辭親,這是蘇北及泰興一帶人所皆知的張王報。 二月初八張王生日廟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大殿里張王菩薩有兩尊大的名坐壇,小的行壇是出會時抬出廟到各鄉走訪的,出會時前由馬夫開道,后有鑼鼓鬧場,旗傘隊伍龐大,周圍村子的人都來參加,有燒肉香的、拜板凳的、扮武丈神的秋千抬閣一應俱全,每到一處早有人飛報上前備好供案上供。各莊的信士都趕來敬香磕頭。 出會之后,還舉行賽馬、射擊比賽。幾百年沿習成俗。這是祖輩們不忘軍旅生涯,謀求東山再起的縮影。賽馬是珊瑚張王廟所特有的節目。 張王廟歷來由僧人管理,人們記得的有浪曲、浩錢、德壽、吳東山等。 文化大革命廟宇全部改成學校,大的神像被毀,可搬動的神像被當地信眾妥善保管為重新恢復廟宇提供了方便。 一九七二年臘月時,任隊長的孫亦平在家做豆腐準備過春節,鄰村有村民找他說張王菩薩到了他家要來敬奉,孫問菩薩現在何處,村民說就坐在你家磨子上,自此以后這磨子做出的豆腐又白出率又高夏天不洗豆腐不變味,孫亦平久聞張王菩薩神威張士誠是受人愛戴的農民起義領袖。既然大家認定張王菩薩重返故里,就與同村的陳公生、陳學化、陳新宇,袁常先一道為修復張王廟出力。 珊瑚張王廟是蘇北一帶最早的張王廟,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由于孫亦平等人的努力,現在憶初具規模,廟暫設在原廟基,現已廢棄的學校內,廟內張王塑像(坐壇行壇)俱全,佛祖如來、藥師如來、觀音大師,韋馱塑像高大精美,文革時被群眾收藏的華陀行壇、花神神像亦被重新復位。盼望盡快恢復其正式宗教活動場所資格。以期更好保護好這文化遺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