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識寶猴子”?
關于“識寶猴子”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一回事。 據說他也是一個人,不過,不是本地人,可能是回民,因此稱“回子”。他與一般人不同的是,無論什么隱蔽的地方,甚至石隙水底的寶物,他都一目了然,且有辦法取到手。所以,叫“識寶回子”。 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奇異功能,據父老傳說而是在他肌膚內藏有一個能促使他辨別寶物的且有生命的物質。此物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是在達成“協議”后,在割裂人的某部位肌膚,嵌入體內,允許它一天吸多少血,隨著人東流西逛,通過人的視覺,不斷發覺寶物的信號,同時又啟發人如何取得這寶物的“計謀”。據說這種東西像小猴子,因此,人們稱這種人叫“識寶猴子”。我在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也記有這條介紹。 泰興的寶藏很多,無一能逃脫識寶回子的眼睛,他都要千方百計地取了去。不曾被他取去的,甚微甚微,這不是他無能,而是因為他取寶物必須要的“途徑”自身發生轉變。因此,限于篇幅,僅各介紹二三。 1、夫子廟(今烈士堂)門前的鯤化池桃形石甃,72個,象征72賢人,每一只嵌有一顆夜明珠。當初在暗星夜,深更半夜有人無意識走來,老遠就見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稍一凝神即刻消逝。后來就因有一個外地來的回子識得,暗地將夜明珠偷鑿去,遺下的都是無“尖”桃子,且有明顯石鑿痕跡。 2、騰蛟閣古為江防監察前哨,閣頂安一八角棱柱閣標,據說上面安一定向鏡,當觀察到什么方位,射出不同色彩的光線,使登臨觀測者以辨別方位。被盜去后,即使在烈日酷陽下也失去光彩。 3、現大慶路長征路西興隆橋,《縣志》舊稱減水橋,興隆橋還在去過船的路上 ,現在可能就是大洋橋,古減水橋依著城河東西走向,以三塊條石平架在流經吳家莊東的一條河上,以溝通城河北岸的交通。(現大慶路就是北城河,這條流經吳家莊的南北河遺跡還在,就是水泥制品廠后的那段河)。就在減水橋南側城河匯流處,古人安有一自動調節水位的“活寶”,據傳說像個管狀物,如果城河內需要水,這活寶就東西定向,如城河中水大恐怕成患,就自動變成南北向,好像開減水橋門讓水分流經吳家莊北去,所以這橋名減水橋。活寶被盜后,就失去了這調節功能。 現來談幾點以重金賺去的寶物。 1、過去包家巷的張家(今供銷聯社處),歷代都是做大官的,清末民初子孫就敗落了。在民國前幾年,有一個識寶回子,走到門口,看見主家一個婦女舀粥倒在狗盆里喚狗吃,他見這個狗食盆是一般陶瓷二號缽,打量了一閃就要向她買,并且一出口就是“五塊龍洋”,這婦女很奇怪說:“這個缽子你就是拿去值什么錢,為什么把這樣大價錢,是不是開玩笑,這個東西有什么好處你要買去?”回子回答道:“這是個寶物,盛食物不腐不餿,吃了久則祛病延年。”原來回子買人寶物形成一個“行規”應得是什么說什么,這婦女的婆聽得走出來說,你把十塊錢拿了去,這回子二話不說,掏出十塊錢,興沖沖地捧走了。 2、這也是民國二十五年期間,麻岸上(今八一巷南邊)劉家,當初祖上很好,此時敗落了。大兒子嗜賭,這天正賭輸了回家,偷什么出去賣,不意一個回子闖進來,看見堂屋里有一只高大瓷花瓶,就要向他買,出口就是三十塊“袁大頭”。劉子問:“有什么好處”,回子回道:“它是一個寶物,能使枯枝轉青,鮮花不謝。”劉子與他談妥五十大洋,偷偷地與他外面成交了。 也有不曾被他買去把事情弄崩了的。 1、在清末同治年間,大西門外,鬼食壇(《縣志》上名社稷壇原為祭祀鬼神場所,在今電纜廠附近)住著一個五十來歲的孤寡老頭。壇門口是一個大河邊通道,鄉下人擔柴草上街賣必經之地。因此門口設有一個草行(即現在中價商)老人就靠幫買草的人轉送進城,得幾個傭錢生活。這天,老人剛由城內回來,與幾個等下家的同傭的人,在壇門口曬太陽閑談,老人一生愛吸煙,一根尺把長的竹煙竿,已經用了三十幾年變成暗紫色,摸得油光水滑的,雖說是個銅頭,咬口卻是一個假玉的,最多也不值十來文吧。可卻是他的命根子,一時離不開它。這時,當然拿出裝飽了煙,邊吸著邊閑談著。這時走來一個面黃肌瘦三十來歲的回子要向他買,出口就是三十塊龍洋。老人聽了糊涂起來,又復問了一下。旁人也好奇地問:“這根煙竿就值這些錢,你要它有什么用?”回子回道:“它是個寶物,竿內養著一條龍,打仗時節放出,噴布滿天煙霧,使敵人迷失方向。”旁邊另一個人插嘴說:“三十大洋,不賣,要買一百大洋,我們大家也得個好處。”在旁人齊聲道:“我們每個人也得個七八十來塊啥。”回子欲待掏錢成交,老人卻發生變化,心想,寶物是我的,大家得好處,不如叫他明天來。就回去了回子。 次日還不知下雨還是回子另有門路,直到三天后才來,見老人另換了一根新竿在用,很驚訝地問:“老爺子,那根脫手啦。”老人卻左右望望,走近他耳邊說:“沒有,沒有,我藏起來了,臨時用的這根。”回子急問:“有幾天啦?”回:“你一走我就藏好了,大概有兩三天,今天賣給你。”回子邊走邊說:“現在一個子兒我總不要了。”河邊的人見回子又來,都走攏來,見他要走,拖著他道:“為什么不要?”回道:“幾天不用,寶物已餓死。”老人見說忙進屋找出煙竿交給回子。回子接過當著眾人,卸下咬口抽出一根如黑線一樣粗的東西一動也不動死了。老人埋怨地說:“你為什么不說。”原來回子什么都可說,只有一句關鍵性的話不說。 2、也是在清末,北灣古廟東墻住著一對孤寡老人,老人白天進城做小車送客生意,老婆子在屋前屋后栽栽菜,苦度半饑不飽的生活。這天早上,老頭發癆傷沒有出門,睡在草棚里,老婆子在蘆葦院內喂小雞。一個回子走進院來說:“姥姥,我問你家買只蛛。”老婆子向著她遲遲地說:“我家人還沒得吃,哪能養豬。”回子說:“是有一只,只要你肯賣,保你老兩個養老送終。”老婆子說:“在哪塊啦,你找吧。”回子即走到草棚后角不知什么“法道”口中喚,立即爬出一只足有洗面盆那樣大的蜘蛛來,蹣跚地爬到院心,舞舞它頭上的觸毛,把小雞都驚飛了起來。老婆子不由驚叫了起來道:“格大的蜘蛛呀!”老頭子聞聲也奔了出來,即問回子要這個東西做什么。回子說:“南門外金沙岸小廟門口河內有一只活寶金人金船,每到深更半夜不論明星亮月或是暗星夜,只要沒有人就浮出水面笙簫齊作,悠悠在水上淌漾,如果把人掌握真是無價之寶!那就要靠這蜘蛛吐絲把它纏上岸來。”老人心想道:“有這樣的活寶,我不會享福,不賣。”又不好回絕他,只好說:“讓我想想你明天來。”又怕他偷去,便叫老婆子進內拿出只草筐來,請回子捉進去,老婆子倒了半碗飯,口上用圍裙扎好。回子也就走了。 兩老人商議道:“送上門的財,我自己不好去取。金沙岸又不是不曾去過。我兩個挨了半輩罪,是好享享福啦!你到西莊就去欠半斤肉,帶四兩酒,我吃了就動身趕到金沙岸過夜,寶取回來還愁沒錢還債。” 當老人摸到金沙岸小廟門口已經老黑老黑的,廟內不知是和尚還是尼姑,早就關門睡了。便把草筐放下,聽得蜘蛛還在里面爬動。把老奶奶臨走叫他帶著的那件破棉襖鋪在廟門檐下,倚身下去,掏出短煙竿吸了兩袋,要睡了即熄滅火,迷迷地睡去。 一覺驚醒,睜眼一看,光芒萬丈照徹天地通明,耳旁送過笙簫之聲,定睛向河岸水上望去,見一只如普通一樣大的琉璃船,很平穩地浮出水面,仿佛見到上面人影重重。不由喜上心頭,忙提起草筐邊解圍裙邊奔近河岸,來不及抽去裙布只揭開筐口把蜘蛛對準金船,猛力擲去,誰知用力太猛,連同草筐裙布一道拋到金船上去了。霎時“卟”的一聲,好似氣泡跑汽那樣,即刻萬象泯滅。天地漆黑。老人猶豫著,懷著失望的心情,拖著疲憊的步伐,走上歸途。這時天已拂曉,摸出煙竿想沿途吸著,才想起連同那件破棉衣都忘在廟門口,真倒霉“寶”沒有取到,反而損失去四件不可少之物,還空下酒、肉的債。 到了家,太陽已經老高老高的了。老婆子還纏著要看“活寶”。一忽那個回子也來了。得知后,連連跺腳說:“老爺子,太性急了,你要把蜘蛛養著,每天喂它一斤肉,養它七七四十九天,那它吐出的絲又黏又牢,如鋼絲一樣,才能把寶物纏粘上來,這樣反被寶物吃掉了。”老人咬喪地說:“你昨天又不說。”老婆子道:“是不,也沒錢買肉給它吃。” 那回子也不搭腔,感嘆地走了。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