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設施遍布全市
(記者 盧怡 王姝文)近日,在姚王鎮農民公園,施工人員正在安裝一批嶄新的健身器材。在不遠處,有一個專門為兒童打造的運動場所,可以供兒童和父母一起玩耍。據了解,這些器材是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最新全民健身標準配置的。 健身設施遍地開花 農閑時間健身成時尚 自2007年起,我市啟動全民健身路徑的建設。如今,全民健身設施遍布全市。“城區建立了十分鐘健身圈,配備健身器材的健身場地共有100多處。在鄉鎮,只剩下50個左右的村沒有建設健身場地。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健身路徑400余套、晨晚練活動點621個。”市體育局副主任科員李菲菲告訴記者,村(社區)建設健身廣場后,可向體育局申請,體育局會向其贈送配套健身器材。 晴天時每到夜幕降臨,濟川街道南郊村的農民休閑廣場就變得熱鬧起來。晚上6點半過后,吃過晚飯忙完家務的村民們,三三兩兩走出家門相聚到廣場上,有的聊天散步,有的玩健身器材,還有的跟著音樂節拍跳健身操。“以前吃過晚飯后,大家都呆在家里,要么看電視,要么打麻將。而現在大家已習慣了出門活動,鍛煉身體。”村民張霞說,大家晚上聚在一起鍛煉身體,鄰里關系也變得親近多了。小王愛打籃球,所以他最中意廣場上的籃球場。“以前村里沒有籃球場,白天還能去市區的健身場地打籃球,晚上就沒辦法打了。”小王說,現在廣場上建起了標準的籃球場,經常幾個好友電話一聯絡,馬上就能痛快淋漓地打上一場。 南郊村黨總支書記陶鵬飛介紹:“村上的農民休閑廣場寬35米,長近50米,完成硬質地面鋪設后,又鋪上了一層塑膠地面。廣場上有8件套的健身器材,還有一個羽毛球場、一個露天乒乓球桌、一個籃球場。同時,村組里還有幾套健身器材,努力做到了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鍛煉身體。” 健身器材損壞 誰為其“療傷” 使用時間越長,器材的老化問題也日益顯現,不少器材出現了“帶病上崗”的現象。李菲菲告訴記者,目前,大多數健身器材已進入淘汰期,經市體育局調查統計,全市有一千多件健身器材損壞,需要維修。 今年64歲的市民張國慶,因為患有糖尿病,每天早晚都外出鍛煉身體。“我家住在四牌樓附近,雖然法制長廊那邊有一組健身器材,但已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沒幾個能正常使用,所以我只好多走幾步到其他地方鍛煉。”張國慶告訴記者,這些壞掉的器材一直沒人修理,也不知道向誰反映,大家只能到別的地方去鍛煉了。 在萬福小區,因使用頻繁、使用不當,健身設備已“帶病上崗”多年。4月的一天,50多歲的王先生正在雙步漫步機上甩腳,突然,機器的一只腿桿掉了下來,幸好王先生反應快才沒有受傷。6月份,由于器材損壞嚴重,這一套健身器材被拆除。東聯社區工作人員張萍說,萬福小區的這套健身器材已使用了十幾年,市體育局來查看后說已不能使用,必須拆除,社區已將情況上報給街道辦,并向體育局申請了一套新的健身器材,預計8月初安裝到位。 “盡管社區每年都有公共服務經費,但只能用于輕微的、小面積的器材維修。”張萍坦言,稍微嚴重或者大面積的損壞,社區都無力承擔,只能向街道辦和體育局匯報了。 此外,健身器材配件難尋也是一大難題。張萍說:“萬福小區的這批健身器材是十幾年前生產的,現在廠家不再生產。維修健身器材必須找到相應品牌的廠家,廠家目前已不能提供相應的配件,導致了延誤維修,引起市民不滿。” 誰受贈誰負責 誰使用誰管護 根據《全民健身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29條,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應當根據自身條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動場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體育主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免費提供健身器材。李菲菲介紹,市體育局只管贈送、安裝,后期管護則由受贈、接收單位負責。 針對過去管護責任不清的問題,今年我市進行了重新明確,實行“誰受贈誰負責、誰受贈誰管理、誰受贈誰維修”的原則,實行屬地管理。全市的健身器材來源大致分為三種,一是小區物業等自行購買,二是福利機構或企業捐贈,三是體育局贈送,然而不管是哪一種方式,最終的維護都是由所在地的管理單位負責。 在濟川街道南郊村,這個原則早已落實。“自體育局向我們村贈送健身器材后,這些器材一直由我們村管護、維修,所產生的費用一律由村里承擔。”南郊村體育設施管護人員陶玉泉告訴記者,在大家的愛護下,村里的健身器材一直完好如初,該村的農民休閑廣場成為了全市健身設施示范標準點。 河失鎮劉莊村也有體育設施管護人員。自4月底一批健身設施被安裝到劉莊村后,村健身助理劉競賽就開始忙碌起來,向村民講解體育器材正確使用方法、手把手指導科學鍛煉、時不時巡查器材損壞情況等。盡管是份苦差事,但他做得樂此不疲。 姚王鎮農民公園里,新安裝的健身設施由姚王新鎮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公司負責人胡榮貴說:“最近,我們落實了專人進行健身設施的管護,并開展了相關人員的培訓。” 和過去相比,新款的健身器材配置更高,質保年限由5年增加到8年,品種增加了3種,同時對場地的要求也更為嚴格,要求面積達到300平方米,必須建在綠化帶、草地或塑膠地面上,器材之間要留有安全距離。 市體育局群體科科長包萍介紹:“每年正常配發120套左右健身路徑,其中30套左右用于更換和維護,90套左右用于新增建設的場地,估計我們要在5年之內完成全市體育設施的新增和更新維護任務。” 市鎮村三級管護網建立 市民也需文明使用 從今年起,我市將加快更新步伐,落實好市鎮村三級管護責任,由市體育局群體科、體育設施供應商、群眾體育中心和各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選派的管護人員組成體育設施管護網絡,使全市體育健身器材有了專業“管家”。目前,全市共有體育設施管護人員500名左右。包萍介紹,三級網絡管護中,由體育局和供應商形成一級網絡,由鄉鎮政府形成二級網絡,三級網絡由行政村、社區管護員形成。行政村、社區管護員負責日常全民健身活動點的管護,定期對體育健身器材進行檢查保養,發現問題及時設置警示標志并上報至鄉鎮(街道)。鄉鎮(街道)負責組建本轄區管護隊伍,定期上門巡查,對各村居上報情況進行統計匯總,并管理維護器材,如有鄉鎮需要,市體育局發揮牽線搭橋作用,幫助聯系和協調相關廠家對損壞器材進行更換維修。為確保各類設施器材維修保養及時,我市還將對體育設施管護隊伍實施考核獎懲,明確考核方式、考核內容、考核對象、獎勵標準和要求等,確保這項惠民舉措長效運行。 “對于健身器材,除了管護單位要加強保護和修理外,還需要市民自覺愛護公共體育設施。”包萍介紹,造成公共健身器材損壞的原因有多種,最主要的是人為破壞,有些市民使用時并不愛惜,存在故意損毀器材現象。 家住新能源小區的市民周晗告訴記者,小區里的健身器材給市民健身帶來了便利,卻由于部分市民在使用過程中不能夠嚴格按照規范操作,導致健身器材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市民錢女士說,銀杏公園里有一個籃球場,每天下午會有人來玩一會兒,但是很多青年在打球的時候,一時興起,會身體懸空將手扒在籃球筐上。“時間長了,籃球架不壞才怪呢!” 據了解,除了使用不規范外,常被挪作他用,也是當前很多健身器材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在一些小區,很多健身器材常被侵占。家住復興社區的孫女士告訴記者:“前段時間,看到有人在單杠上架了幾根棍曬粉絲。晴天的時候,還經常有人把被子、衣服拿出來放在健身器材上曬。”孫女士說,這種行為不僅損毀了健身器材,也影響了器材的正常使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公共體育設施應當向社會開放,方便群眾開展體育活動,對學生、老年人、殘疾人實行優惠辦法,提高體育設施的利用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破壞公共體育設施。不少市民表示,城市公共體育設施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健身愛好者在鍛煉時一定要愛護健身器材,并且按照使用規范進行操作,讓文明健身成為社會新氣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