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向歷史要什么
2013-07-31
瀏覽次數(shù):
大中小
![]() 1:熊培云、王學泰對談:轉(zhuǎn)型期的中國向何處去? 轉(zhuǎn)型期的中國向何處去?在有答案之前,必先對中國社會的隱性和顯性特征有所認識。《我們向歷史要什么》選取了熊培云、王學泰的對談錄,可以讓我們了解這一時代的特征,以便更好地管窺未來的前景。 2:為歷史卸妝: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從歷史中領受到教訓。 “我們向歷史要什么?”,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大約就是“以史為鑒”。《我們向歷史要什么》為歷史卸妝,告訴我們:在“前車之鑒”的地方,照樣是翻車最多的地方,人們不斷地重復著先人的錯誤,卻還以為再走新路,正如黑格爾所言“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從歷史中領受到教訓”。 3:讓歷史照進現(xiàn)實:歷史不是對過往的一種追憶,而是一種當下的生活方式 《我們向歷史要什么》是王學泰讀史閱世幾十年的體會,最大的特點就是“讓歷史照進現(xiàn)實”,書中涉及道德淪喪、誠信流失、什么是有尊嚴的生活等話題,充分說明了歷史不是對過往的一種追憶,而是當下的一種生活方式。 ![]() 老教材走俏,民國范兒流行,穿越劇鋪天蓋地,熱議歷史的背后,隱藏著當下社會的哪些焦慮?我們究竟向歷史要什么? 在這本《我們向歷史要什么》中,學者王學泰以他讀史閱世幾十年的經(jīng)歷告訴讀者,人們總是在相同的地方犯相同的錯誤,歷史給我們的唯一教訓,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從歷史中領受到教訓。 全書分為幾個部分:當歷史照進現(xiàn)實;江湖人的夢;老問題,新意識;歷史閑話,所涉及的主題比較寬泛,但反映的都是王學泰先生對當下社會的關照,比如在《最實際的快活夢》一文中,作者指出“《水滸傳》是寫江湖人奮斗的成功與失敗的,這些江湖人像老北京的底層民眾一樣,其追求都是切切實實,很少有玄虛的。饑要食,寒要衣,賭博沒錢了要銀子,似乎與夢想不相干。”古往今來的人都是如此。 和市場上其他類型的歷史小說和歷史散記相比,本書談論的雖然是歷史,影射的卻是現(xiàn)實的生活,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書。 ![]() 王學泰,1942年生于北京,2003年退休前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后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學術專長是文學史與文化史。 1997年出版《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引起讀書界和社會輿論的普遍討論,從此,“游民社會”作為一個詞匯進入社會話語體系。 作為知名人文學者,近年來活躍于各種媒體。關于他的訪談文字頻頻出現(xiàn)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東方早報》等報紙上,他的身影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鳳凰網(wǎng)、土豆網(wǎng)、新浪網(wǎng)等新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