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有如“心理感冒”咋辦?
a、網癮不是單純的思想問題 網癮案例 陽陽,大二學生,網癮者。進入大學后,他從以前的佼佼者滑落到普通生地位,心里有種失敗感,漸漸地沉溺于網絡世界,并開始逃課。大一結束時,因多門功課不及格,學校建議其留級。陽陽的父母震驚了,他母親到學校當著同學的面狠狠打了陽陽的耳光。 每逢節假日,陽陽回到家,父母整天對其訓斥,要求他不得上網。陽陽感到分外壓抑。一天晚上,他從家里拿了1000多塊錢,在一家網吧鏖戰三天三夜,又重新回到網絡世界。 專家剖析 “認為網癮是單純的思想問題,于是,運用單一的說教。”專家指出,有的家長只靠打罵、限制活動來實施干預,其實是沒意識到網癮是一種身心疾病。特別是當青少年沒有認識到其危害時,會導致家庭沖突更為嚴重,促使孩子更依賴網絡。 網癮更多地牽涉到潛意識中的情形壓抑,以及神經系統的變化。因此,家長除關注外顯行為外,需更多地深入到心理結構,采取針對性的方式,實施良性互動。在家庭中,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及學習情況,并對孩子的上網時間、內容有所控制。 “許多家長認為,網癮只是孩子的問題。”專家稱,這也是認識誤區。青少年網癮問題的出現,是家庭功能失調的信號。孩子的心理問題,與其家庭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家長自身需有良好的教養方式。 b、網癮其實是一種身心疾病 網癮案例 小雷,今年16歲,網癮患者。從初一開始,他就對網絡游戲非常著迷。在游戲中,小雷感受到了“打敗敵人”的成就感。 隨著年齡增長,小雷對網絡的沉迷愈加嚴重。父母被迫找來心理醫生,由拒絕到配合,到再度癡迷,有一次,小雷逃學,在網吧與“弟兄們”連續作戰了48小時,由此宣告心理治療的失敗。 專家剖析 “認為網癮是單一的心理癥狀,拒絕醫學干預。”專家稱,有人認為網癮只是習慣問題或單一心理癥狀,不是疾病。從理論上講,網癮作為一種身心障礙,必然有其病理機制,同時伴有許多軀體癥狀和精神癥狀,包含有一組身心癥候群。 網癮的形成原因很復雜,既有社會大環境的因素,也有學校、家庭方面的原因,更有青少年本人的因素在內。既有素質方面的弱點,是人性弱點的過度張揚,也存在人類大腦的生物學基礎,如大腦中某些結構的功能過度興奮。應對網癮,需正確采用以醫學干預為主要措施的綜合防治策略。 然而,網癮的治療不是立竿見影的,家長不能缺乏耐心。網癮作為一種新的疾病,尚處于初探階段。患者潛在的心理問題,往往比成癮行為更嚴重。只有解決好原有的心理問題,網癮問題才能進一步得到控制。 網癮就像“心理感冒”,個體心理免疫力下降時,在一定環境因素下,就會誘發癥狀。所以,要不斷提高網癮患者本身的“心理免疫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 c、戒除網癮需家長技巧性溝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