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之源:超前焦慮和過度輔導
■顧美娟 多年在未成年人成長指導中心擔任咨詢工作,我深感很多孩子飽受厭學之害,并且清晰地看到,應試教育給家長帶來的替代焦慮正在向幼兒甚至嬰兒期延伸,由家長超前焦慮帶來的憂心忡忡和好為人師的輔導,已經并正在造成很多孩子厭學、強迫、自閉等嚴重癥狀或疾病。 造成孩子厭學的家長們,如果不亡羊補牢、懸崖勒馬,不僅會導致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可能讓孩子輸在過程和終點上。 咨詢室里的個案雖然極端,但背后的動因和具體的表現,卻在中國大部分家庭廣泛存在,日積月累就可能產生同樣的后果—— 案例一:懷疑自閉而且真自閉的10歲男孩。 小學一、二年級時就特立獨行、形單影只,無法融入群體,經常在家里發出怪聲,痛苦煩躁地發脾氣。 有研究者說,5歲前孩子的生師比應該是1∶0,但實際生活中,孩子們往往每人擁有兩到6個“老師”。這足以在孩子周圍構成一個鐵網,隨處都是“教育”,隨時都要“學習”。就像這個從兩三歲就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指導著學掛圖上漢字詞組、英語單詞、算術的孩子,本來是聰明伶俐的早慧兒童,由于整天被籠罩在高要求、嚴標準和批評、責怪中,逐漸產生對學習的恐懼泛化。當脆弱的心靈難以承受這種恐懼時,孩子便悄悄鑄起“自閉”的“金鐘罩”,從乖巧伶俐、人見人愛,變得淡漠無語、與世隔絕。 案例二:懷疑自閉其實是假自閉的3歲女孩。 來求助時,家長首先說“孩子會講話,但是不講話,還經常咬嘴唇”,緊接著就說到學習上:“人家孩子……可是我家孩子……” 為了了解孩子的自然表現,我將家長帶來的圖書倒在沙發上,孩子走過去拿起一本圖大字少的書,家長馬上用溫和而緊迫的語氣反復說:我們寶寶拿自己喜歡的書。孩子太善解人意了,只見她戀戀不舍、猶豫不決地換了一本圖小字多的書,家長的神情馬上松弛下來,完全沒有覺察孩子已全然沒有了原來的興致。 家長不了解、不尊重3歲孩子的直覺行動思維優勢,不選擇合適的家庭教育內容,就會導致揠苗助長的后果。好在后來做沙盤游戲時,這個孩子既沒有咬嘴唇,也能跟大家正常交談——肯說話,也能說話,落落大方,表達清晰、自然。看來這個孩子“受虐”不久,恐懼尚未泛化。 案例三:被疑為“多動癥”的12歲女孩。 女孩個頭有1.65米,外表像大姑娘,表情像幼兒園的孩子。媽媽苦惱地數落著孩子的諸多不是:上課開小差、作業拖拉……我注意到,伴隨著媽媽的評價性語言,女兒的身體一刻不停地活動著:媽媽說到女兒怎么怎么好時,女兒四仰八叉、極其舒展;說到她表現不好時,女兒左顧右盼、扭來扭去;母親用負性語言進行人格評價(如“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時,女兒推開咨詢室的門,自顧自徑直走了出去。 原來這是個中年得來的寶貝女兒,長得特別好看,父母特別寵愛,對她的要求是“生活上可以任意,學習上必須如何如何”。母親的職業是校對,工作習慣遷移到女兒學習的輔導上,每次檢查作業都是三部曲——發現毛病、指出問題、嚴厲批評。從孩子現場做的書寫小練習來看,速度、創造力、求好心都令人驚嘆,至少一下子能發現6個以上值得真誠認可、欣賞的優點。可母親還是一眼先“校對”出3個缺點:這里怎么沒有對直?這里怎么擦了?怎么這么不認真! 從這三個案例不難看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家長都相信學習成績關系到孩子的終身幸福,卻不知道適宜、適度的學習刺激才能帶來學習的快樂感,否則就會給幼年的孩子帶來身心的逃避——自閉。要讓學習與快樂相連,家長首先要擁有一雙慧眼,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進步,認可所有真實存在、能夠認可的特點,尤其不要進行抽象和整體定性的負面評價(如“你真是個不認真的孩子”)。 孩子當下的學習幸福,是構成未來生活幸福的基礎。只有符合孩子水平、需要、特點的學習,才可能是快樂的學習,才可能是有益終身幸福的學習。指出問題不一定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指出越多問題更不意味著孩子就會改正越多。希望家長們給孩子帶來親切、溫馨、甜蜜、寧靜等學習的好感覺,讓孩子在“綠色”輔導下愉悅地學習,幸福地生活。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