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促進城鄉牽手均衡發展
(記者 王姝文)造型別致的小花籃,顏色鮮艷的糖果,色彩斑斕的花籃……在幼兒老師們的巧手制作下,一個個充滿童真的各類裝飾擺滿了教室。在市育紅幼兒園,下午孩子們放學回家后,經常可以看到老師們還在教室里忙碌著,除了裝扮自己班級的教室之外,還有很多是為結對幫扶學校準備的。老師們經常會像這樣放棄休息時間,帶上自己精心準備的各類紙張、材料,奔赴幫扶幼兒園,和幫扶園的老師們共同規劃設計班級環境。 早在2010年,我市就建立了市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市實驗幼兒園、市育紅幼兒園、市級機關幼兒園3所牽頭園和其他50多所幼兒園結成創建幫扶對子,縮小城鄉之間、園際之間、教師之間的差距,推進幼兒園均衡發展。 “作為一所省級示范性實驗幼兒園,我們有責任為教育的均衡發展出力,有義務為提高教育品質做貢獻。”市育紅幼兒園園長劉建楓介紹,為了更好地促進交流,該園成立了以園長為第一責任人的共同體領導小組,組內成員由幼兒園業務骨干組成,同時幼兒園制定了共同體活動制度、例會制度,績效掛鉤考核制度,從組織、機制兩方面保障了共同體的正常規范運行。 培訓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平臺,育紅幼兒園實行共同體內成員單位培訓同步,資源共享,有效幫助共同體園長、教師提升理念、改善行為。 “通過專題培訓、參觀交流和實地操作等各種活動,我們園的老師們拓寬了思路、開闊了眼界,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行為不斷改善,教學經驗不斷豐富。全園的管理方式也更加規范,觀念上更加進步。”結對園古溪幼兒園園長顧俊峰說。 “作為責任主體單位,在開放交流、互幫互助過程中,我園教師增強了學習意識、研究意識,提升了教育教學素養。”劉建楓說,在交流過程中,農村幼兒園教師吃苦耐勞、勤奮務實、踏實樸實的精神和品格也深深地影響著他們,“我們將進一步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提升常態化水平,努力實現共同體建設點的突破、線的共享、面的輻射,讓共同體園所共研共行、共融共進、共享共贏。” 今年,市教育局在總結2010年以來建立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經驗的基礎上,以“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為平臺,進一步深化幫扶活動,推進了保教水平的整體提高。幫扶形式多樣。為提高幫扶效果,市實驗幼兒園、市育紅幼兒園、市級機關幼兒園3所牽頭園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通過各崗位人員到園跟崗學習、組織技能比賽、組織半日觀摩、下園進班指導、舉辦專題講座等活動,提高了幫扶園教職工專業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創建指導有力。今年新申報省優質園3所,市優質園1所。為實現創建一所、通過一所的目標,3個牽頭單位對創建園從園務管理、環境創設、活動安排、活動實施、檔案資料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手把手的指導,不僅為通過評估提供保障,而且有效促進了創建園保教質量的提升。課題研究帶動同步發展。市育紅幼兒園牽頭申報、共同體成員單位均參加的省規劃課題《以共同體為依托,區域推進農村幼兒園自主發展的研究》成功開題,進入研究實施階段,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記者感言】教室破舊、設施老化、場地狹窄,幾張凳子和一塊小黑板,這是很多人記憶中鄉鎮幼兒園的樣子,而如今這些早已被嶄新的教學樓、活潑可愛的設計風格、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所取代。鄉鎮幼兒園不僅環境的變化日新月異,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也在以令人稱贊的速度進步著。這一切都離不開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形式的出現以及推動,城區與鄉鎮學前教育牽手,讓鄉鎮幼兒園也能感受、享受優質資源與教育理念。市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是我市教育局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打造教育強市的重要舉措,是提升教育品質,實現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目標的理想途徑。“鎮上的幼兒園這么好,為什么一定要去城里呢?”這是很多家長現在的心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