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逆反心理案例及分析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傳統定勢和思維摸式與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的,并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其主要表現為:行為上的違拗,態度上的抵觸,情感上的冷漠三個方面。中小學生出現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學,正確的分析、引導學生的逆反心理,則直接影響到教育的效果和質量。為了能找到比較科學合理的引導方法,經過對個案進行分析和研究,并結合本人十幾年來從事中小學教育的經驗,初步得出了結論。本文就此經驗進行闡述。 一典型案例 案例1:王老師任初二年級某班班主任。王老師的教育思想是:學生就應該勞動積極,公而忘私,思想純真,不應該計較小小的得失。而學生卻不這樣認為。在一次植樹勞動中,這個班分的勞動任務比別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師在勞動開始前還動員了一翻:多干一點是我們的光榮,我們要堅決完成任務。但一些調皮的男生一副反對的表情。他們認為王老師老實或是在領導面前表現,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師的要求下,活雖然是干開了,但牢騷滿腹。在挖樹坑時把土揚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學,還有的拿樹苗撒氣。 案例2:周濤,男,初三年級學生。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是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管教比較嚴厲,奶奶卻又比較溺愛,再加上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逆反心理特別強。在小學階段,由于害怕爺爺的斥責和打罵,還能勉強按家長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長不讓上網他千方百計找理由上網,家長讓他按時回家他偏不按時回家,學習成績下落非常厲害,爺孫關系極不和睦,家長非常頭疼。 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1中,對“王老師班中部分男生的逆反心理”分析: 一、錯誤的輿論氛圍。初中生已經從現實世間中耳聞目睹了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有的學生把尊敬老師看成是“溜須拍馬”:把向老師匯報情況幫助同學進步說成是”打小報告”“出賣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譏為“傻瓜”等。因此把多干一點活認為是王老師老實或是在領導面前表現就很正常了。如果王老師在平時采取形式多樣的喜聞樂見的心理知識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學生早已理解并接受了王老師的思想就不會出現這樣的逆反心理;二、如果王老師沒有意識到學生逆反心理的存在,看到學生的發泄式行為加以指責或懲罰,那么教育一定是失敗的,或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三、王老師忽略了初中生已經是“小大人”的心理特征。如果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符合這一年齡特征的方法,教育效果一定會大相徑庭。 案例2的分析:“爺爺管教比較嚴厲,有時斥責和打罵,奶奶卻又比較溺愛,再加上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是造成周濤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師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家長改變不恰當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協作,互相配合,齊抓共管,教育效果會大為改觀。 三成因歸納 從以上2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既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 主觀因素可以歸納為: (1)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嚴。中小學生時期由于生理的發育較快并趨于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范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同時心理上又產生斷乳,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使他們認為自己已長成大人,理應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已。但是自己又不能很好的駕馭和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遇到問題和困難又不認真的分析,因此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2)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差。由于閱歷和經驗的不足,他們認知的事物和現的偏差太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 客觀因素可以歸納為: (1)錯誤的輿論氛圍; (2)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 (3)施教者工作中的方法不當,主要有:教師不顧學生感受,傷害了學生的尊嚴;在處理學生問題上不公正,引起學生反感;教師的要求不符合學生的需求和愿望。 (4)家庭環境的不良因素的影響。 四建議或策略 主觀上的努力 (1)要提高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加強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 (2)幫助學生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確對待家長、教師的幫助。教育學生明白,家長、教師的有些做法可能不恰當,甚至是錯誤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正確的。 客觀保障 (1)強化素質教育,逐步形成良好而寬松的教書育人環境; (2)學校、老師、家長三位一體,共同協作,互相配合,齊抓共管; (3)老師要更新觀念,改進教育方法,擯棄傳統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創造符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符合要求的新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