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示范園:彰顯服務功能 引領富民增收
| (特約記者 鞠連生)最近,位于新街農業科技示范園的“江蘇農業科技服務超市”主動對接農戶需求,調整充實貨架商品,園區業主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質優價廉的生產資料,同時每日更新的超市信息平臺,使農戶在準確掌握市場動態的基礎上,對今后的結構調整、品種選擇、產品布局更有方向和底氣。這是市農業科技示范園致力打造多功能、復合型園區以來所發生的顯著變化。
市農業科技示范園自2009年下半年開園以來,秉持“服務高效農業,力促富民增收”的發展理念,在探索中把握需求、調整定位,在服務中完善功能、樹立形象,在發展中強健體魄、彰顯特色,逐步擺脫行政依賴,走出一條靈活經營、互利雙贏的路子。 打好“科技創新牌”,引領產品結構優化提升。示范園堅持“引進——吸收——再創新”的開發理念,以產學研一體化為龍頭,以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為技術支撐,瞄準現代農業發展前沿,整合外部資源,集聚創新要素,先后成功開發大龍紫茄、牛心菜、彩椒、紫蘇葉、生態葡萄以及韓國香玉梨、美國西紅柿等果蔬種植技術,申報認證“無公害產品”4個、“綠色食品”4個,輻射帶動200多戶農戶調優產品布局面積1500余畝,提升了新街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打好“典型示范牌”,推動高效農業轉型升級。新街高效農業起步較早,產業層次偏低、抗風險能力較弱,一直困擾著產業的發展。農業科技示范園率先探索設施高端化、項目精品化、結構多元化的發展之路,投資400余萬元搭建日光溫室大棚26個,每畝超萬元的高效益讓許多在困惑和猶豫觀望中的農民看到了希望,打消了顧慮。新街鎮順時應勢,以科技示范園為平臺,開設“田間課堂”,舉辦鋼架大棚搭建、種苗嫁接、溫度控制、肥水管理等系列培訓,通過現場參觀、基地實踐、集中授課,模擬操作、專家幫帶等途徑,讓農民看得清、聽得懂、學得上、用得著。與此同時,出臺鼓勵發展高裝備設施農業的獎補政策,充分調動廣大業主調整結構、更新設施的積極性。去年以來,在新街高效農業核心示范區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結構調整熱潮,先后淘汰簡易立柱棚1100多個,新增鋼架大棚近2000畝,有效提升了園區的品位和檔次。 打好產前服務牌,促進設施農業提質增效。種苗培育是高效農業的前端產業,也是決定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為破解育苗難、成本高、風險大等難題,科技示范園專門開設工廠化育苗區,把經過實踐檢驗、可以大面積推廣的高新技術、高端產品向社會推介、供群眾選擇,并以低于市場10%的優惠價向業主提供優質種苗。近年來,科技示范園先后讓利40多萬元,讓業主通過實施優質種苗工程直接增收160萬元。與此同時,種、藥、肥的就地供給,不僅讓業主省卻了不少麻煩,而且購買的東西讓人放心。 打好觀光旅游牌,拓展廣闊發展空間。科技示范園堅持科技博覽與觀賞藝術的完美結合,將高效農業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彰顯綠化生態、和諧統一的獨特創意。大棚展示區,植物千姿百態、色調五彩繽紛、景觀錯落有致,先后吸引1萬多省內外人士前來參觀考察、旅游觀光。今年春夏之交,省社科專家來新街調研,對科技示范園的合理布局特別是特色鮮明、格調高雅的靚麗風景驚嘆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