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當養心
我的健康 我管理 夏季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的一段時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6個節氣。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稱:“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毛澤東的保健醫生王鶴濱教授的嫡傳弟子閆珉川,是中國頂級私人醫生專職保健機構——太醫館的創始人,他提示讀者,夏季是一年里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于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活躍。為適應炎熱氣候,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以調節體溫,適應暑熱氣候。 汪綺石在《理虛元鑒》里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清楚指明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陽氣。 《黃帝內經》里所指的“春夏養陽”,也是同樣說法:即使是在炎熱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內陽氣。 立夏、小滿在農歷四月前后,稱之為夏之初,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于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應順之。 中華養生之道十分注重情志養生。閆珉川每談養生,必關照精神調養。夏季需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暢,皆非所宜。 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 為解釋“心靜自然涼”,閆珉川先拋出了“心不靜”。心不靜,則神游萬仞,也就是胡思亂想。精神所到之處,也是激發陽氣之處,陽氣激發點越多,神思就更無法約束。同樣陽氣無端消耗過多,抵御外界致病因素的陽氣就會減少。此時人體浮陽外越,就會感覺熱。而心靜,則陽氣守元,抵抗外界的能力加強,同時體內能量消耗減少,自然就感覺涼爽了。 對于夏季養生,宋代養生專家陳直曾在他的《壽親養老新書》里有較詳細的論述:“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隨意讀周易、國風……陶、杜詩,韓、蘇文數篇。從容步山徑、撫松竹,與糜犢共偃息于長林豐草間。坐弄流泉,漱齒濯足。”在這里陳直提出了眾多夏季健身措施,如屬于小勞的汲山泉,抬松枝;屬于夏季旅游的步山徑、撫松竹;屬于戲水活動的弄流泉,漱齒濯足等。除健身外,讀書習字、品茶吟詩、益友清談和觀景納涼等,也是夏季養生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