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的鑒賞
2012-04-26
瀏覽次數(shù):
大中小
銅鏡的價值不是越古越值錢,公認銅鏡有三個輝煌的時期,分別為春秋戰(zhàn)國、漢代、唐代。其余時期的銅鏡都無法與這三個時期相比,尤其是晚期的銅鏡,比如明清時期。 從地域上看,南方的“黑漆古”銅鏡幾乎就像一塊黑色的玉;北方的“水銀沁”銅鏡白光如銀,其實這是由青銅表皮變異而形成的青銅皮殼,是任何銅鏡以外的青銅器不可能達到的,因為關鍵的銅質(zhì)決定了結(jié)果,這種銅料配比與高超的冶煉技術至今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根據(jù)研究顯示,唐漢戰(zhàn)國都以高錫青銅鑄造,質(zhì)地硬脆,銀光熒熒,易破碎。唐以后使用高鉛銅鑄造,色澤紅、黃,銅質(zhì)軟韌。 銅鏡的鑄造技術同時也是鑒別銅鏡真假的重要標準,其中“辨銹”就由此而來。古銅鏡一般入土千百年,其銹色堅硬自然,層次分明,新仿的銅鏡上的銹是后做上去的,很多偽銹都是用各種膠水調(diào)和顏料涂抹上去的,強度較低。所以能用手抹掉的銹,極有可能是仿品。另外,把銅鏡沾水以后用鼻子聞,新仿制的銅鏡通常會有硫酸味、堿燒過的那種臭味、銅腥味。而老銅鏡一般有一種銅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另外可以取銅銹一塊,以火燒之,假銹會燃燒并產(chǎn)生帶有化工原料氣味的濃煙,真銹則無。 除了時代與紋樣之外,品相是否完好也是銅鏡價值判斷的重要標準。由于銅鏡多是入土陪葬埋藏之物,所以出土后的銅鏡最好是銹蝕程度越小越好。同時,紋飾的清晰度也是關鍵,在銅鏡收藏中很講究版模,頭模鏡最受歡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