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召開 打造創新引擎 發展創新型經濟
(記者 馬宏飛 特約記者 吳斌)4月10日下午,我市召開科技創新工作會議,貫徹中央、省市各級科技創新工作會議精神,總結部署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動員全市上下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全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泰興科學跨越發展的動力之源,為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兆江出席會議并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育林作科技創新工作報告。市委副書記孫云主持會議并宣讀2011年度科技創新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表彰決定。市領導王中先、耿元進、楊晉安、姜佩劍、薛晨光出席會議。 2011年,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學趕蘇南、跨越發展”的奮斗目標,深入實施科技強市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建設創新型試點城市,科技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已成為我市科學跨越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潛在優勢。實施省以上科技計劃138項,獲國家、省資助資金2860萬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獲泰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3項。完成專利申請276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443件;專利授權量1005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77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58.8億元,增長40.3%,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達40.8%,列泰州市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個百分點。連續五次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 會議指出,今年是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關鍵之年,各地各部門必須以發展創新型經濟為重點,更大力度抓創新,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型,力爭全年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比重達2.7%;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實現全覆蓋;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00億元以上,占規模工業的比重達42.3%。 會議要求,各地各部門要積極打造創新引擎,大力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以市新材料科技產業園、虹橋醫藥原料藥科技產業園、市環保科技創業園、市高端裝備制造科技創業園、中奧綠色技術科技園等創新型園區為主陣地,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快集聚創新要素,提升創新服務功能,推動新興產業和創新載體發展,建立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優選產業基礎好、創新能力強的鄉鎮,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優先支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產學研合作以及骨干企業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力爭建成創新型鄉鎮1~2家;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主抓手,圍繞產業升級“468”計劃和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引進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技術的重點項目,組織開展相配備的科技支撐計劃,培育一批優勢企業。依靠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和市場競爭力;以創新型企業為主力軍,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加大資助和獎勵力度,加快實現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貢獻率。 要完善創新平臺,不斷加快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按照“合理布局、有序開發、錯位發展”的原則,積極打造科技資源與科技信息開放共享的創新平臺。加快科技城規劃建設,力爭將其打造成我市高新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創新高地、聚集各類研發創新精英的人才高地、自主知識產權成果轉化與高新技術產業的輻射高地;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建設,建立院地合作的長效機制,力爭在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建立一批專業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加快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完善技術市場體系和信息、咨詢、策劃等服務平臺,為成果快速轉化提供全方位服務。充分發揮科技鎮長團橋梁紐帶作用,推動派出單位與地方、企業開展廣泛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 要匯聚創新要素,大力夯實科技創新工作基礎。加快引進培養創新人才,大力推進“延令千人”計劃、人才強企“五大工程”,年內確保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140名以上,其中海外優秀人才20名以上。重視本土科技人才培育,實施“新技師倍增計劃”,加快建立一支數量充足、門類齊全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注重在實施重大科研項目和創新創業的實踐中培養、鍛煉一批本土科技人才;加快推動科技金融結合。加快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解決好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按照“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輔導一批、上市一批”的培育工作體系,開辟科技企業上市綠色通道,力爭1~2家科技型企業上市;加快推進政策機制創新。用足用好國家、省市支持自主創新的各項政策,最大程度地發揮政策效應。重視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全面落實有利于中小企業創新和公平競爭的政策,建立健全中小型科技企業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作用。 會議強調,泰興過去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泰興未來的發展更需要創新驅動。各園區、鄉鎮(街道)、部門和企業要牢固確立“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意識,把推進科技創新放到事關經濟發展全局和企業興衰的高度來把握,認真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定不移地把建設創新型城市擺上更為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扎實的措施,凝心聚力,攻堅克難,推動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實現新跨越,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加快基本實現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