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節蔬菜到底能不能吃?
越冬蔬菜應該是生長于地底的根莖類蔬菜,如土豆、蘿卜、紅薯等。但在北京交易規模最大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新發地市場的農產品交易網上,每天銷售蔬菜種類多達88種,其中反季蔬菜種類遠遠多于應季蔬菜。反季蔬菜對人體健康有沒有影響呢? 反季節蔬菜包括三類 反季節蔬菜,是指在一般地區因熱量條件的限制而無法正常栽培的季節內,利用特殊環境資源或采取保護性設施進行生產的蔬菜。著名植物學博士史軍表示:“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指那些當前不在大田里出現的品類。” 史軍說,反季蔬菜包括三類,“一是從遙遠的南方跋山涉水運送而來的蔬菜,二是從冷庫里搬出來的應急儲備,三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大棚蔬菜”。 有消費者提出,之所以不買反季節蔬菜就是因為聽說“都是在大棚種的,打了很多農藥和催熟劑,吃太多化學的東西肯定不好”。 史軍認為,對于第一類,如果蔬菜是從南方運來的,那么雖然對于食用地來說是反季的,但在食物的生產地實際上是應季的,不存在反季的問題。第二類應急儲備的反季蔬菜并不多見,因為適于長期儲存的蔬菜并不多。最后,對于大棚蔬菜,史軍解釋,植物的生長需要適當的光照、空氣、水、溫度和肥料。如今,人們通過使用化肥、大棚種植以及一些額外的補光措施都完全可以滿足植物種植的環境,對于植物本身來講并沒有什么影響。 專家回應兩個疑問 瀏覽網上流傳的關于反季蔬菜的危害,筆者發現網友和一些專家認為反季蔬菜主要存在兩種問題:一是氣溫較高,不利于農藥降解,使其大部分殘留在蔬菜上。二是大棚菜光照不足,硝酸鹽含量較高,食用后輕則頭暈、惡心,重則痙攣、昏迷甚至死亡。 “氣溫高反而更容易使得農藥降解”,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蔬菜系副教授張余洋解釋到,“但是大棚里較高的溫度和濕度,病害更容易滋生,因此大棚種植對蔬菜自身的抗病性要求更高”。 對于“大棚光照不足導致硝酸鹽含量較高”這種說法,張余洋表示自己對這種因果關系尚不清楚,但是光照不足確實可以使得大棚中的蔬菜特別是果實類蔬菜光合作用不夠,光合產物積累不足,導致果實中養分積累與露地栽培有一定差異。 另外,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不時,不食”,意思即不合時宜的東西不吃。而在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中也有“司歲備物”的記載,提示人們植物生長都有一定的周期,違背自然生長規律的植物,會導致氣味混亂,徒有其形而無其質。 對此,張余洋表示并非如此。“正如人類在開展的探月行動一樣,如果有一天能在月球上活動,是科技的進步,不能說違背自然規律。”反季蔬菜是人為創造適宜的條件滿足蔬菜生長要求,是人類農業栽培技術的進步,歷史上很早就有,只是現在農業設施使用更全面。他還補充說,因為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目前我們所采用的南菜北運和高山蔬菜兩種方法都是普通的栽培,沒有用到大棚等設施。“我認為的自然規律是,生物給予適宜的條件就能生存。” 風味口感不佳有原因 “反季蔬菜有營養嗎?為什么看著好看,卻一點味道都沒有?”消費者發出這樣的疑問。“現在好多香蕉看著鮮艷,剝開卻發現還是硬的,估計都是催熟的。” 對于食物口感變差,史軍表示:“這可能是溫度和光照條件的差異造成的。”他舉例說:“比如,大棚西紅柿的糖含量確實比較低。”這是因為在27℃左右條件下生長成熟的西紅柿,其中的果糖和蔗糖含量要顯著高于其他溫度下生長的同類指標。此外,溫度也會影響西紅柿的特殊氣味,一般成熟期要在20℃以上才能更好地積累香氣物質。而且即使成熟之后,儲藏過程中也不能溫度過低,否則會使香氣物質含量迅速下降。顯然,冬天的大棚不能完全滿足西紅柿對溫暖的需求,自然會影響到果實的表現。 張余洋認為:“為使水果能夠銷售到更遠的市場,果實尚未完全成熟就提前采收,也導致了風味的差異。此外,一定的晝夜溫差也是重要的條件。” “反季節蔬菜既無害,還將我們的冬日餐桌裝點的繽紛多彩,調理一下被土豆蘿卜攪翻的胃口。”史軍表示,“當然,我們也希望其中不會有農藥的風險。”(實習生 王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