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報道《從鐵匠鋪到特鋼行業小巨人》之一:誠信立身 塑造企業之魂
| 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有限公司以誠信立身,以創新為魂,憑科技興企,短短十年時間,從一個小小的鐵匠鋪,迅速成長為國內行業領軍企業、江蘇省高成長型企業,成為江蘇省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轉型升級的一個成功典范。系列報道《從鐵匠鋪到特鋼行業小巨人》,探尋其成功的軌跡。
在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有限公司的銷售歷史上,有這樣一件令人驕傲的往事:2008年底,宏大特鋼與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一起參加寶鋼集團球團鏈篦機公開招標,經過反復比選,寶鋼人發現,宏大特鋼技術遠遠高于另一家,每年可以節約標煤16.8萬噸,結果宏大特鋼一舉中標。 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有限公司創辦于1999年,起初只能依靠普通的鍛打加工技術,為機械、電力行業配套生產簡易零部件,產品技術含量少、企業運行質態差,生產規模一直徘徊在1000萬元左右。 一個偶然的機會,應用于冶金行業、為高爐提供精品爐料的球團鏈篦機產品進入公司董事長朱圣財的視線。憑著一個經營者敏銳的嗅覺,朱圣財發現,球團鏈篦機這個產品節能降耗環保效果好,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冶金行業的發展方向。于是,他果斷決定研發這個產品。 沒有技術,朱圣財就憑誠意、憑信用找人才。他說:“雖然我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但我重視人才。別人沒有信心研發這個產品,但是我一直在堅持。我把當時國內研究球團鏈篦機的頂尖科技人才都請了過來,自己勒緊褲腰帶,為專家提供研發資金、提供優厚待遇。我還跟他們講,你們大膽創新大膽研發,即使失敗了,也不怪你們,算是對國家科研做貢獻。” 就這樣,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吳體常、武鋼集團工程師徐一鳴、鞍鋼集團教授級高工王洪、中冶長天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葉匡吾等一批有著多年球團鏈篦機使用、研發實踐經驗的頂級專家紛紛來到宏大特綱,花費五年時間,解決了球團鏈篦機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并成功參與了首鋼集團國內第一條球團鏈篦機生產裝備國產化技術改造項目,承擔了關鍵部件的研制。從此,企業開始向生產球團鏈篦機成套設備邁進。 好的產品,是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有限公司成功的基礎。朱圣財認為,企業賣的是技術,更是服務。這服務當中,核心的是誠信,是誠心。只要對客戶承諾過的,一諾千金,再苦再累再難都要做到。因此,在宏大特鋼的歷史檔案里,才有了千里空運送螺絲到新疆八一鋼廠的記錄;才有了千里轎車送配件挽回首鋼球團廠百萬元損失的佳話。 正是這樣的理念,如今的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有限公司發展勢頭強勁。到2010年底,企業已經實現銷售10億元,利稅1.5億元,產品遍及大江南北,并遠銷印度、沙特和巴西,揚子江畔迅速崛起一座特鋼行業小巨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