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型材料制成井蓋 “專利”辟開大市場
(記者 周冰 特約記者 王峰 吳斌)江蘇暢安井蓋有限公司,十年前還是一家瀕臨關閉的村辦小廠。改制十年來已成為國內較大的集研、產、銷一體專業化的井蓋公司。目前已具備年產量40萬套的生產能力,在同行業享有盛譽。“暢安”是如何做到“笑傲江湖”的? 企業董事長趙書文笑言:“產權讓我敢于在產業領域‘跑馬圈地’,能以輕松的姿態應對競爭。” 眾所周知,井蓋的損壞、被盜成為社會一大公害,由此引發的人身傷害、財產損失屢見不鮮。如何生產一種集防盜、承載力強且使用壽命長的井蓋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公共問題。作為井蓋生產廠家,“暢安人”開始了自己的創新求索之路。“經過市場磨礪后,我們認識到,以往廠里生產的復合材料井蓋雖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發展方向,但由于技術不過關,質量跟不上,沒有優勢可言。2005年,我們開始與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南京工業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建筑工程設計院等院校共同探討,尋求提高井蓋承載能力的新型復合材料。”趙書文告訴記者,歷經數年,投資上千萬,終于研制出以連續玻璃纖維為主要增強筋的新型復合材料井蓋,其原理是采用連續玻璃纖維整體增強技術,經過特殊工藝一次壓制成型,產品抗壓性能好,線膨脹系數小,抗彎曲、抗沖擊、抗疲勞、耐腐蝕等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相關標準,這一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原來生產鐵質井蓋,每整套要消耗鋼鐵140公斤。技術革新后的產品每年可節約鋼鐵3000余噸,合理利用工業廢料1500多噸。產品不但耐腐蝕不生銹,使用壽命長達30年以上,杜絕了鑄鐵產品車輪碾壓產生噪聲、翻轉和移位等不安全因素,從根本上解決了易被盜的問題。”試驗的成功,讓趙書文等人找到了打開“阿里巴巴”寶藏的咒語。 “我們于200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因為我們深知只有專利才能‘圈’住市場、‘圈’住效益。”說起企業的這一明智之舉,趙書文難免有些得意。 “2009年年底,在參加高郵自來水公司的一次井蓋招標過程中,一家企業拿著與我們公司差不多的產品進行投標,我們當即與市科技部門聯系,將該企業產品送往權威部門進行鑒定。”趙書文笑著說,雖然企業經常會遇到這類專利糾紛,但“李鬼”終究不是“李逵”,擁有專利證書這把“寶劍”,就會使自己免受或少受傷害。 專利一“響”,黃金萬兩。獲得一項專利,往往就意味著取得了某一領域的壟斷權,占據了某一個市場空間。如今,“暢安人”已組建了自己的“專利組”,一方面可以進行專利文獻檢索、專利技術開發和專利檔案管理。另一方面,可以負責專利產品的自我保護,當專利權受到侵犯時,就可以負責調查、進行訴訟。 “現在,我們已成功申請了1個發明專利,2個實用新型專利和4個外觀專利,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井蓋生產基地、國內唯一應用等離子體改進技術生產井蓋和利用廢棄物作為再生資源生產合格井蓋的企業,在揚州、鎮江、江都和安徽、山東、河南、上海等地擁有100多家長期客戶,上海市供水行業協會、江蘇省城鎮供水行業協會更是將‘暢安’吸納為會員單位并頒發了會員證書。”趙書文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