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光耀泰興》系列報道之二:農民科學素質行動大提升
(記者 蔡艷)農民科學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現代農業發展,關系到市民“菜籃子”、“米袋子”的供給保障能力。近幾年來,我市把農民作為科學技術普及的重點人群,圍繞“培養新農民、提升新本領”這一主題,積極開展農民培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以科技項目拓展農村科普 3月14日上午8時剛過,市農委農技推廣中心農藝師錢榮祥就來到位于張橋鎮圩港村的市斌港蔬菜專業合作社,指導合作社成員做好低溫天氣下的蔬菜栽培管理。“農技人員可是咱農民的貼心人。”合作社負責人劉斌告訴記者,自2008年10月合作社組建以來,市農委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請自來”,為100多個農戶提供蔬菜產前、產中等技術方面的服務,種植效益穩中有升,目前畝均純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2006年,我市開始實施“百名科技專家興農富民工程”,108名科技人員組成24個專家組,深入到我市15個鄉鎮的22個村開展技術服務,經過3年努力,實現了“五個一”目標。即:培育了一批技術骨干,創建了一批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組建了一批農業經濟組織,涌現了一批致富能人,致富了一方百姓。從2009年開始,我市又開始實施第二輪“興農富民工程”,選派了110名科技人員定期深入到26個工程項目現場開展技術服務,泰興市長江漁業協會榮獲“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 積極實施科技入戶項目,先后實施了稻麥、生豬、水產、銀杏4個省級科技入戶項目,組織341名技術指導員在16個鄉鎮337個行政村對3420名科技示范戶上門指導服務,共帶動54000戶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目前,科技示范戶已做到村村全覆蓋,產量和效益均高于普通農戶10%以上。 以隊伍建設推進科技培訓 農民素質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農技人員“手把手”、“面對面”的技術傳授。因此,培養一支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農技骨干隊伍至關重要。 2008年開始,我市每年邀請專家教授,分期分專業對我市900多名市、鄉兩級農技人員進行3天以上的脫產培訓,2010年,我市開始對60名村農業干部進行脫產培訓,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要求,先后開辦了種植業班、畜牧班課程,同時還安排農村政策解讀、用現代農業帶動農民增收、淺談泰興村莊綠化等課程。每次培訓,使農技人員都能熟練掌握1-2個專(輔)業崗位知識與技能,成為綜合性農技推廣人才,更好地服務全市現代農業發展。 2010年,全市加強了對農村黨員、干部科技素質培訓,在全市16個鄉鎮農技服務中心設立培訓場所,在22個行政村開辟了農民學歷培訓教室,制定了種植業、水產業等4類29個方面的培訓菜單,培訓基層農技黨員干部12000多人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579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