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在泰興》系列報道之一:科技合作,轉型升級新支點
【編者按】在年初召開的全市科技和科協工作會議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構建創新型經濟為突破口,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要求。全市上下更加自覺地把科技創新工作擺上突出位置,加強科技合作,加快自主創新,推動了創新型經濟加速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取得初步成效,運行質態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本報自今日起,推出《科技創新在泰興》系列報道,展示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果,引導全社會掀起自主創新熱潮,為推動產業升級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上月底開展的“企業院校行”活動中,我市與京津地區的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簽訂4項科技合作項目、達成20多項意向性合作協議,標志著我市以省內高校為支撐,以與我市產業相關并具有研發優勢的著名高校為重點、以中科院、工程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兩院兩校”為補充的產學研體系基本形成,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支點。 市科技局局長焦國慶介紹,今年是我市科技合作年,科技部門以此為載體,切實加快推進產學研平臺建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目前,我市已與南京工業大學、常州大學、江蘇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等國內7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常州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還與我市合資組建了產學研聯合工作站,重點圍繞技術研發、技術轉移、人才培養、技術咨詢、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等領域開展工作。 “企業是產學研合作的主體。”焦國慶說,今年,科技部門抓住中科院與泰州建立10個分中心的契機,積極組織企業參與泰州市“企業院校行活動”,引導企業密切關注高校院所研發動態,根據企業需求,逐步形成了企業出題、院所研發、成果共享的合作新途徑。對適口對路的院所,加大對課題帶頭人的引進工作,創造條件與院所共同組建研發分支機構,實現由單一項目合作向共建實驗室、產學研基地轉變。目前,我市已有30多家規模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行掛靠合作,掛靠率達85%。中丹集團與南京大學、江蘇工業學院在學生委培、人才培訓、技術服務、難題攻關,以及生產管理、產品檢驗檢測等方面開展合作,把產學研合作融入到企業發展的各個環節。 產業和項目是產學研合作的紐帶。一方面,我市通過舉辦銀杏節及“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泰興洽談等重大產學研科技合作活動,邀請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及所屬研究所、國內著名高校和數百名海外博士來泰興發布成果信息、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開展技術咨詢服務活動,達成科技合作協議項目300多項,解決重大技術難題80多項。有10多名“海歸”博士選擇在我市創業。來自德國的韋福林已在我市扎根一年多,由他一手創辦的生物農藥實驗室已成功研制出新一代生物農藥。該產品已進入中試階段,并獲得國家專利。不久,生物農藥將投入工業化生產,給人們帶來全新的環保理念。 同時,我市著重圍繞裝備制造業、煤化工、二氧化碳資源開發、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五大產業,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先后成功與哈工大、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蘭化所和北京過程所、中科院上海分院、合肥工業大學等國內高等院校加強科技對接,擴張優勢產業的科技合作深度和廣度,加快主導產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合體,共建科研開發中心、產學研實習基地、院士工作站或院士聯系點,提升優勢產品的科技含量和企業競爭力。濟川藥業集團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建“藥物試劑靶向技術”研發中心,已有兩個醫藥新品進入臨床試驗,其中研發的“治療胸痹藥物及其生產方法”已經實施,年新增銷售1.2億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