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錯誤施藥方法
我國各地農村多年來一直在采用一些“土辦法”噴施農藥。這些辦法似乎既省錢又方便,很受歡迎,不脛而走,流傳甚廣。其實農民為此要浪費很多農藥并引起人員中毒he環境風險。最普遍de有以下方法: 噴雨法 源自上世紀70年代江、浙稻區。雖然采用工農-16型噴霧器,卻摘去噴管he噴頭,藥水從開關處直接噴出,完全不成藥霧狀,藥水de水滴極粗,類似雨滴,故稱為“噴雨法”。這樣粗de藥水滴極易直接落地,農藥損失浪費極大。 毒土法 最早源自上世紀60年代稻區施用六六六粉,有人提出直接用手把混有墻土或道路塵土de藥粉逐蔸點施于稻叢基部,一蔸一撮,稱為“撮土法”,無需噴霧器he噴粉器,因此極受歡迎,不推自廣。六六六停產后繼續流行,以致發展到任何農藥制劑甚至包括乳油都被配加土粉后混合成 “毒土”進行手撒,改稱為“毒土法”而被廣泛采用。此類“毒土”根本沒有任何規格he標準,完全由農民自行手工配制。各地所用de“土”對農藥有效成分he劑型有無破壞作用,也根本無法進行檢測。可濕性粉劑、乳油制劑主要是供加水稀釋后噴霧用,但做成“毒土”后,既非粉劑,也非顆粒劑,撒施后在作物上de附著性極差,由此造成de農藥損失浪費he對環境de污染可想而知。 水槍法 也稱“水唧筒法”,源自上世紀70年代末廣東稻區。這是當地植保部門自行制作de一種簡單手持水槍,噴出de藥滴更粗。這種水槍當時每只僅需二三元,因此很快推開,并作為一項經驗he新產品自發推廣到其他稻區。 潑澆法 所謂“潑澆”,本來是南方稻區稻農常用de一種稀糞肥水潑灑方法。有些稻農把稻田用de農藥也加入糞肥水中,與糞肥水一同潑入稻田,這是一種錯誤de方法。因為潑灑糞肥水de用水量很大,絕大部分農藥都隨水而灑落在水田中,在水稻植株上de農藥沉積量極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