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為你創業而搭建——我市打造多層次立體式創業孵化基地
(通訊員 劉景春 特約記者 丁麗華 記者 蔣凱)“在鑫都當老板很簡單、很輕松,只要拎個包進來就行。”日前,在鑫都小商品市場,經營床上用品的李冬蘭告訴記者,幾個月前,她還是一名失業人員。 “作為長江邊上一座新興成長型城市,泰興亟需大量掌握新興技術、具有創業創新潛能的高素質人才。為此,我市大力實施創業富民戰略,以創新創優政策服務環境為突破口,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式的創業孵化平臺,助推各類有志創業者成就夢想、成功創業。”市人社局局長肖榮介紹。 留學人員創業園 為“海歸”創業提供優質平臺和資金保障 為借助海外高層次人才特別是留學回國人員的智力優勢,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2010年我市在泰州四市兩區首家建成省級留學人員創業園。創業園首期占地100畝,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總投資8000萬元,擁有60多個孵化單元,可為不同類型的科技企業提供50~300平方米的孵化空間和研發基地。市委、市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對取得海外碩士或博士學位、在創業園定居的留學人員,分別給予8萬元、14萬元的安家補貼,并在配偶工作、子女入學、參加社保和批租土地等方面優先照顧,千方百計打造集聚人才的“強磁場”,充分發揮其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吸附集聚效應。至目前,已吸引20多名曾在美國、日本、德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取得學位的海歸博士進園創業創新,擁有在孵企業13家,創業項目涉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和新能源等10多個領域,并獲省以上科技項目3項、發明專利8項、實用專利17項、外觀專利24項,年生產總值達1.03億元,利稅2500萬元。 曾承擔多項國際環保合作項目的加拿大海歸博士張潮海,在我市創辦了英納環保科技公司。他開發的等離子汽車尾氣凈化器擁有兩項專利技術,吸引上海通用、長春一汽等多家知名汽車廠商伸來合作“橄欖枝”。海歸人才在帶回世界頂尖技術的同時,更帶來了國際先進的發展理念,引領著企業改革前行的方向。 鑫都創業孵化基地 助大學生零資金開業、零障礙興業、零風險創業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難、創業更難’問題時時牽動著我們人社人的心。”肖榮說,2011年,鑫都創業孵化基地成立,設有98間創業孵化店鋪,經營項目涉及日用品、服裝、建材等共計100多項,為高校畢業生開辟了一條“見習-就業-孵化-創業”的綠色通道,促進了大學生盡快適應市場競爭,提高了他們創業的成功率和穩定率。 肖榮說,市人社局從四個方面傾情服務扶持大學生,幫助大學生實現零資金開業、零障礙興業和零風險創業。認真篩選入孵人員,將腦子活、能力強、有潛能的人員挑選到基地創業孵化,提升創業成功率。為幫助大學生解決創業貸款難、貸款煩問題,市人社局會同金融、財政等部門單位開展結對擔保并提高貸款額度,同時落實場地補貼、孵化補貼、社保補貼和房租補貼等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幫助創業者解決資金困難,促進“零資金開業”。基地建立“入孵企業服務中心”和“創業指導部、融資服務部、市場信息部、人力資源部”四個功能室,由人社、財政、稅務和金融等部門單位的專家對入孵創業者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服務培訓和指導,幫助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難和問題,促進“零障礙興業”。經過一年多的探討和實踐,鑫都創業孵化基地建立了“鄉鎮街道選苗子、人社部門搭臺子、專家能人出點子”的孵化創業模式,已扶持479名大學生成功創業。 優化整合資源 為城鄉各類群體開辟廣闊的創業空間 肖榮告訴記者,今年我市將進一步拓展創業就業工作視野,通過充分挖掘和優化整合現有資源,建立高新創業孵化園,將創業孵化對象由高校畢業生拓展到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下崗失業人員、進城務工農民、退伍軍人等各類人群。 “在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服務基礎上,我們將重點做實三項工作。”肖榮表示,將建成一批功能全、服務優、成效好的創業孵化基地。立足本地產業特色,建設一批輻射性強、規模效應大、具有特色品牌的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將創業項目拓展到商貿經營、鑄造、建材、小提琴制作和花卉苗木等多個領域,吸引各類有志創業者到基地創業孵化。 構建一套更加優惠、更具比較優勢、更能吸引人才的創業政策體系。重點抓好創業補貼、崗位補貼、社保補貼和培訓補貼政策的落實,進一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確保全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400萬元以上,發放勞動密集型小企業貸款1500萬元以上。在落實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政策方面,用足用好用活市人才開發專項資金,落實好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獎勵、江蘇省留學人員創業園建設、省雙創人才和六大人才高峰資助配套等政策,注重項目引才,突出團隊引進,通過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和服務,力爭引進一個高層人才,帶來一個高新項目,引領一個新興產業。 做強一批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創業培訓基地。以市就業訓練中心和省創業培訓基地為“龍頭”,在16個鄉鎮(街道)和4個技職校設立創業培訓辦學點,緊密結合市場需求,篩選緊缺工種和優先扶持產業培訓專業,面向城鄉勞動者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業實訓,通過提升創業實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創業的成功率。重視加強創業培訓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和完善辦學硬軟件設施,努力通過案例教學、典型示范、交流互動和實踐演練等手段,激發城鄉群眾“想創業、進基地”的沖動,實現創業成長、創業致富,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