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河蟹如何抓好養殖管理
2015-03-10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據調查,本地2月底幼蟹已基本投放完畢,做好春季河蟹生產工作是獲取全年河蟹高產高效的第一步,,當前在河蟹養殖方面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合理施肥:我市東部高沙土地區土壤貧脊,春季十分容易滋生青苔,因此要施足基肥,一般畝施200-300公斤腐熟有機肥,促進浮游生物生長繁殖和作為水草生長的基肥。在養殖過程中也要求根據水質情況適時追肥使水質保持一定濃度,對提高河蟹上市規格很重要。尤其養殖早期,水質清瘦時,更應施肥。常用“肥水專家”和“肥寶”進行肥水。 水位控制:早春放苗后水位要控制在60-80cm左右,遇有寒潮來臨要適時加深水位以保持水溫相對穩定,好處有三個方面:⑴提高水溫,增加活動和覓食,有利于及時恢復和生長。⑵可以有效起到避光作用,為河蟹首次脫殼營造比較適宜的環境⑶、可以擴大水體空間,防 止溶氧不足并可有效防止青苔的滋生。 栽種水草和螺螄投放: 、逶苑N水草 水草種植面積為:沉水植物占養殖總面積的1/3,主要種類有苦草、輪葉黑藻、伊樂藻等。浮水植物占養殖總面積的1/3,主要種類有水花生等。池塘內種植的沉水植物區可用網片分隔攔圍,保護水草萌發。浮水性植物和沉水性植物相互結合,避免品種單一,空間上要有分布,方便風浪形成促進水-空氣物質交換。 ㈡螺螄的投放 螺螄既可作為河蟹優質動物性餌料,又有著凈化養殖池塘水質的功能。但投放太多容易造成水質太清瘦,青苔大量繁殖。可以在清明前每畝放螺螄150-200公斤,然后在6-8月第二次再放每畝200-300公斤。 種苗的選擇、放養:放養的蟹種應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爬行敏捷,附肢齊全,無損傷、無寄生蟲附著。為了提高河蟹的活力,下塘前主要通過新苗復康浸泡提高河蟹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下塘時一般選擇天氣晴好,氣溫比較適合的日子。放養密度以每畝1200左右只為宜。如果養殖的蟹池面積比較大,則需要在塘內先用網布進行小面積圍欄,進行強化培養,蛻殼數次后再放開養殖。 餌料的投喂:根據河蟹的生長特點,春季動、植物性飼料比例為60:40,特別要使用新鮮腥味較大的動物性餌料進行引食,促進河蟹攝食和生長。投喂量控制在體重的1%左右。投喂時要按照四定原則,最好投放在水-岸交接處。自配飼料的,需要及時補充河蟹復合營養促進劑和脫殼素。 河蟹的病害防治:河蟹疾病的防治,需要在“防重于治”的指導方針下,采用“生態健康養殖”的管理技術。(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周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