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放養奪高產——春季水產養殖技術答記者問
2015-03-10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春季做好水產養殖工作,使我市漁業生產有一個良好開端,是每個水產養殖者首先考慮的大事。日前,本報記者就廣大水產養殖戶關心的熱門話題,采訪了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高級工程師錢華。 一、如何做好科學放養? 答:首先要制訂合理放養方案。魚種放養的個體大小、密度及搭配品種,主要與自身的塘口條件、管理水平、喂養方式、出池時間及商品魚的要求規格等有直接關系。掌握要點:同一批魚要求盡量整齊(輪捕輪放除外),還要有適宜的密度,品種搭配要合理。主養魚與配養魚食性不同,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餌料資源。特別是主養吃食性魚類,塘中一定要搭配花、白鰱魚肥水性魚類,以調控水質。也可以考慮放少量兇猛魚類來吃食池塘中野雜小魚,但要記錄數量,最后出塘時將兇猛魚類一并捕出。 嚴把品種質量關有兩種含義:一是要求是良種,全國良種評委會推薦養殖魚類,其經濟性狀優良、生長快、品質好;二是要求魚種體質健壯、無病傷、體表無損、活動能力強。 二、如何做好放養時魚體的消毒? 答:消毒。魚種消毒是切斷病原體傳染,預防魚病切實有效的方法。魚種下塘前,先用3%-4%食鹽水或15-20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藥浴10-15分鐘。以很好地殺滅體表所帶的細菌和寄生蟲。 三、如何做好水位的調節? 答:在春季,養殖水面要控制池水深度,采取分期注水措施,即不要一次灌滿水,應該由淺到深逐步加入,以提高水溫,促進養殖動物快速生長,有新鮮水源的池塘,一般15天加水1次。早春魚池水深控制在1米以內,晚春池水加深到1.5米左右;蝦蟹養殖水面水深應由0.6米逐漸加深到1米,室外養鱉池水應換去大部分池塘老水,早春水深掌握在0.5米左右,晚春以后逐步加深到養殖的正常水位;改良底質,合理使用EM菌補充微生物,春季水溫達到15℃時,一般每20-30天使用1次,保持水質“肥、活、嫩、爽”。 四、如何做好投喂工作? 答:春季池塘要早開食、早投餌。水溫升到10℃以上時,便可投喂,以促進魚類正常生長,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方法:開始適當投喂全價配合顆粒飼料或麥麩、餅粕等精料,每天或隔天喂1次,應選擇晴天中午投喂;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投餌要堅持科學的“四看”“四定”原則,早春一般日投精料量為吃食魚體重的0.5-1%。投餌之初,可進行馴食,先撒入少量碎細料于食場邊引食,以后逐漸定點投喂到食場內,提高飼料利用率。 五、如何做好施肥工作? 答:根據養殖品種的具體情況做到合理施肥,調節好水質。 當池塘水溫上升到10℃時,對水質偏瘦的池,可以開始對魚蝦蟹養殖池進行施肥。最好是施一些經發酵的人畜禽糞。也可以施入少量的化肥。施肥量和施肥次數應根據池塘水質、養殖品種和肥料的質量而定。總的原則是:早春量大次少,晚春量小次多,使水色呈褐綠色、油綠色或紅褐色,水體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若水質清淡,呈現出黃色或淡綠色,水體透明度大于40厘米時,就要及時追肥。養殖水體尤其是養蟹、蝦、鱉池塘,如水質過濃則要及時沖加新水,始終保持水質肥、活、嫩、爽的要求。 六、如何做好春季主要魚病防治工作? 答:抓好春季水產養殖及疾病的防治工作。隨著氣溫的回升,春季是水霉病、一些寄生蟲病等病害高發的季節,病害防治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積極推廣健康養殖模式,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春季常見魚病主要有水霉病、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暴發性出血病及錨頭鳋等寄生蟲病。養殖者應根據發病規律,結合生產實際,積極做好魚病防治工作。 水霉病:主要看重做好預防工作,即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魚種時盡量避免魚體受傷,魚種下池前用3-4%鹽水或15-20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或克菌敵藥浴10-15分鐘;治療方法:選擇晴天用0.4-0.5克/立方米強氯精或0.3克/立方米二氧化氯或0.3克/立方米溴氯海因等殺菌藥物全池潑灑,連續2-3天。 爛鰓病:在操作時要輕快小心,避免魚體受傷;發病后及時采用0.3克/立方米二氧化氯或超碘季胺類藥物全池潑灑。同時飼料內添加復方恩諾沙星或其他抗生素藥物,內服4-6天。 赤皮病:防治方法同爛鰓病,主要做好預防,盡量避免魚體受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