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或因酸雨?
2014-03-25
來源:新華網 瀏覽次數:
大中小
科學界普遍認為,655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但具體原因卻眾說紛紜。日本研究人員最新實驗模擬發現,當時小行星撞地球后可能引發了酸雨,進而導致恐龍等生物大滅絕。 日本千葉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地學》雜志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模擬隕石撞擊的實驗發現,可能是當時巨大隕星撞擊地球后引發了強烈酸雨,導致海洋酸化,浮游生物滅絕使得食物鏈基礎崩潰,進而引發了恐龍等大量生物滅絕。 科學界認為,約655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巨大隕星撞擊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導致環境發生變化,地球生物有半數以上滅絕。對于此次撞擊,有各種說法,例如認為撞擊釋放的塵埃遮蔽陽光,導致地球變冷等,但是都無法合理解釋海洋生物的滅絕。 此次日本研究人員利用激光槍將金屬加速到每秒15至20公里的高速,猛烈撞擊與尤卡坦半島隕石坑相同成分的硫酸鹽巖,試圖再現隕石撞擊地球的瞬間。結果他們通過分析釋放出的氣體發現,撞擊產生了大量的三氧化硫,在短時間內就開始有強烈的酸雨降落。 隨后的模擬計算發現,當時強烈的酸雨可能持續數天時間,導致海洋嚴重酸化,很多浮游生物含有碳酸鹽的外殼被溶解,而這一溶解狀態持續了數年時間。 千葉工業大學教授大野宗祐認為,由于隕星撞擊的尤卡坦半島含有硫酸鹽巖,所以才引發了恐龍等生物滅絕。而如果是在其他地點發生的撞擊,則很可能不會發生滅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