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為何頻襲年輕白領 不能預警但可預防
■本報記者 孫剛 近期,一些正值青壯年的公司白領在辦公室猝死病例屢見報端,引起公眾關注。現在職場人士普遍面臨較大的工作壓力,猝死是不是越來越容易侵襲年輕人?猝死有哪些內因外因?有沒有可能早期發現猝死的預警信號,及時采取預防措施?萬一身邊人有猝死癥狀,該怎么做?記者采訪了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內科的著名專家何奔教授。 年輕人猝死有增加趨勢 何奔介紹,猝死又稱為急死,是指突然發生未預料到的、快速的死亡,嚴格地說,發病24小時內即死亡都可以歸入猝死范疇,人的死亡中約有15%-30%為猝死。 專家坦言,從臨床上看,雖然沒有流行病學調查的確切依據,但感覺上近年來年輕人猝死的發生確有增加趨勢。究其原因,在于社會壓力、工作緊張等“應激”狀況增加。專家解釋,人在面對應激狀況時,交感神經的興奮度會增高,從病理、生理的角度看,會釋放一系列的神經遞質,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導致心臟和全身的負荷增加。如果超過了人體的承受能力,就有可能發生猝死。 關鍵還在患者內因 不過,應激狀況普遍存在,為何猝死會偏偏發生在某個人身上呢?何奔說,導致猝死的關鍵還是患者內因,即身體系統的隱匿疾病。 專家說,猝死80%-90%是心因性的,部分由腦血管疾病引起。從心因性來看,主要包括冠心病以及遺傳性疾病等。 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冠狀動脈負責給心肌提供充足的血流和氧氣,如脂質代謝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質會沉積在原本光滑的動脈內膜上,逐漸堆積形成類似粥樣的白色斑塊,造成動脈管腔狹窄,使血流受阻或中斷,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產生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何奔說,如今年輕人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不在少數,臨床上還遇見過24歲就心梗的。“40%-50%的年輕人猝死,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關。 ” 此外,有些家族特別容易出現心因性猝死的案例,可能是一些決定心臟離子通道開關的基因異常。專家說,潛伏的冠心病或遺傳基因缺陷沒有明顯癥狀,一般體檢也很難發現。一旦外界應激狀況加重,這些發病因素被發動,可能就導致猝死發生。 不能預警但可預防 “昨天還一起打羽毛球,今天就聽說他走了……”猝死往往會對周圍親友同事產生巨大的心理沖擊,專家對此明確,像許多疾病一樣,猝死總有一定的發生比例,但絕大多數人并無風險,沒有必要過分擔心。 猝死是否有預警信號?何奔說,既然稱為猝死,就是未能預料到的,猝死沒有明確的預警信號。當然,公眾提高對猝死的重視,密切注意自己身體狀況的變化,還是很有必要。如存在心電活動異常的人和冠心病患者都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就應該避免過度應激。普通人群中,職場白領和課業負擔沉重的學生,如果長期感覺疲倦,頭昏頭痛,胸口悶,心慌心悸,都應提高警惕,調整工作學習節奏,及時去醫院做相關檢查。 “與其胡亂擔心,不如從現在做起,積極改變生活行為方式。 ”何奔說,改變吸煙、過量飲酒的習慣,平衡飲食,適度運動等,可謂預防幾乎所有疾病的途徑。就心臟病來說,要特別重視休閑,懂得享受生活,正確面對壓力和挑戰,進退如意。 如果周圍人發生猝死,該怎么辦?何奔說,周圍有人突然癱軟倒地時,應立即將患者平放在硬地面上,進行心外按壓,每分鐘60次,差不多一秒一次。“心外按壓能保證心腦血流的基本循環,比什么都有效。 ”而且,無論施救者是否接受過專業訓練,都可以進行心外按壓,“做總比不做好”。 專家特別強調,防止猝死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一是加強全民急救技能訓練,提高公眾的急救意識;二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配備急救設備,如除顫儀等。 名醫檔案 何奔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中華心血管學會全國委員,中國心血管醫師協會全國常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分會全國委員,上海市心血管病學會委員兼青年學組組長。主攻冠心病的診斷和治療,在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領域有豐富的診治經驗。門診時間:周一下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