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災或是科技之福
發生在俄羅斯的這次隕石之災或許能夠進一步提醒人類:在共同的災難面前,科技不該成為國家間爭強角力的工具,而應成為人類自身監測、應對災難的利器 “聽起來像是電影里的劇情,但它確實發生了。” 莫斯科時間2月15日早晨,一顆不明天體從太陽方向飛馳而來,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上空爆炸,造成隕石之災。其釋放出的沖擊波損毀了大量建筑物,導致了1200多人受傷,讓目擊者目瞪口呆。 這顆瞬間爆炸的明亮火球點燃了人們心中的恐懼之火,一時間關于隕石的種種疑問迅速蔓延。盡管天文學家稱隕石墜落在人居區域的概率非常之小,但畢竟這個小概率事件還是發生了。 面對鏡頭,當地受災的俄羅斯人說:這是一個提醒。不管如今科學發展得多么快,在自然面前我們時常束手無策。 其實,換個角度想,這種無能為力有時恰恰會轉化為人類探究宇宙的動力。回顧歷史,許多意想不到的天降之災往往提升了人類對宇宙、對自身的認知能力。最終,心中的恐懼之火點燃的是新的科技之光——自然之災也能轉化為科技之福。 比如,含有水和有機物的隕石,啟發了人類關于生命起源的認識:這樣的隕石,是不是生命種子到達地球時所搭載的“飛船”?再比如,2010年在摩洛哥發現的迄今為止最古老的隕石,將當時認為的太陽系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200萬年。 100多年前同樣發生在俄羅斯的通古斯隕石大爆炸,也讓國際天文學界開始逐步重視近地天體撞擊地球的風險,各式各樣的研究隨之開展。 這一次的隕石更是點燃了科學家們新的希冀:能否通過它解開通古斯大爆炸這一世紀之謎,并且進一步探究宇宙演變的秘密? 這一次隕石墜落也為世界敲響了警鐘,直接推動了國際防御危險天體的腳步。俄羅斯很快表示,打算建造新型天文望遠鏡,來應對包括隕石墜落在內的太空威脅;美國也宣布:在數周內舉行聽證會,討論應對可能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的方案。 更為重要的是,這次的隕石之災或許能夠進一步提醒人類:同為“地球人”,大家都是可能的自然災害的受害者。在共同的災難面前,科技不該成為國家間爭強角力的工具,而應成為人類自身監測、應對災難的利器。俄羅斯外交官員近日就呼吁,聯合設立一個防御危險小行星的系統。 有了這樣的理念,對抗可能會漸漸弱化,國際合作會更好地激發科技的力量,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 從古到今一次次的隕石墜落,也讓人們的認知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最初的“與宗教有關的可怕預兆”,到現在的協力防御危險天體。自然之災以及它引發的恐懼與好奇,將引領著人類走向宇宙更深處、科技更明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