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兒童愛不釋手存隱患
電子產品已成許多兒童愛不釋手的“玩具” 每天晚飯過后,李女士5歲的女兒彤彤都會抱著心愛的iPad,找到“切水果”游戲,小手不停地劃過屏幕并笑聲連連,儼然一個“大玩家”。李女士說,iPad就好像一個“電子保姆”,有了它,彤彤都不怎么需要照顧了。 而全職媽媽周女士近日卻很苦惱,她說,自從6歲的兒子看到她手機里的游戲后,母子倆幾乎天天都要上演“手機爭奪戰”,這讓她很疲憊。所以,周女士決定,把iPhone送人,換一部只能接打電話的手機。 曾有調查顯示,“玩具類禮物你最想要什么?”44%的孩子第一反應就是“電子類產品”。而隨著電子類產品的快速更新,市場上針對兒童的電子產品種類也愈趨多樣。兒童電腦、學習機、點讀機……正充斥著兒童早教市場,甚至,類似iPad的平板電腦也已將銷售觸角延伸到此領域。 孩子過早、過多地接觸電子產品,會為他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利弊?“電子保姆”又會對傳統教育造成怎樣的影響? 過分依賴“電子保姆” 會減弱孩子社交能力 “離開電腦,我真不知道該和誰玩。”讀小學五年級的劉子豪這樣說。 而與電子產品的過分親密,帶給孩子最大的影響就是社交能力的減弱。 “雖然,電子產品軟件具有互動性與教學性的特點,可畢竟無法取代傳統的教育模式和人際交流方式。無論是游戲,還是教學軟件,都是單向地對孩子進行信息灌輸,這給低齡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思考力都帶來一些限制。而兒童的合作精神、勇氣、同情心,則需要在真實的人際交往中逐漸培養,頻繁的“人機交流,會讓孩子變得孤單、冷漠。 與此同時,電子產品還是兒童的“視力殺手”。 今年年初給女兒買了iPad的馮愛國,最近突然發現孩子變弱視了。診斷后,醫生認為這與孩子每日長時間使用電腦有關。看著小小年紀便架起眼鏡的女兒,馮爸爸后悔不已。 健康開發心智 還靠“手腦兼修” 兒童電子產品真是阻礙兒童成長的“罪魁禍首”嗎?其實并非如此。電子產品本身并無利害區分,關鍵在于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使用。不少家長在發現孩子著迷于電子產品后,都會強行阻攔,可往往適得其反,使小孩產生了逆反心理。為此提醒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首先,不應扼殺孩子的這種喜好,因為,他們喜歡必然是有理由的;其次,要耐心聆聽孩子喜歡的理由,了解其內心活動后,再告訴他們該怎樣正確地使用電子產品,以達到娛樂與學習的雙重目的。只要大人適度理性,就能避免孩子對電子產品過度依賴。家長對孩子的愛,不能單純地用滿足其喜好來衡量,而是要多交流,關注他們精神層面的需求。要多擠出時間,與孩子共同創造一些有趣味的、手腦并用的游戲或學習方式,讓孩子真正做到“手腦兼修”。 |
